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广告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出现在线上线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基于大数据,广告投放越来越依赖于数据抓取,人群贴标,精准投放。广告学,作为一门贴近实践的学科,往往容易被人忽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但是不得不承认,建立夯实的学科根基,广告学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014年,在《广告杂志》中刊登的《广告研究趋势:1980至2010年广告、营销和传播类权威研究刊物纵向分析》一文中对广告学研究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了详细地剖析。其中对于广告学研究常用理论部分,通过统计确定了三十个理论。有趣的是,广告学自身并没有贡献大量理论支撑,反而主要来自于心理学和营销学。根本上来说,广告的根本目的,即为挖掘受众需求,通过不同的广告形式,达到营销目的。因此,心理学理论用于分析受众的内心活动,探寻抓住受众“痛点”的最佳方式,并让其转化为购买行为。而营销学所起到的作用,则毋庸置疑,则指导广告效果。同时,还包括传播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他们从信息传播模式,以及人群群体等角度分析广告传播效果。理论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指导。因此,在文章的后半段,主要用于探究理论间的相关性。整合营销理论、品牌资产、手段-目的理论、广告效果理论、文化维度和符号学这六个理论可以用于指导企业营销,通过优质品牌形象、差异传播策略、监测广告效果和尊重文化差异这四大维度论述对企业的作用。随后,接受广告信息时,受众会受到哪些影响?如何受到影响?影响受众态度还是行为?其余的理论则可以解释这些疑问。受众面对广告信息,通过结合广告信息及固有品牌态度进行信息处理,形成对广告的态度。首先,面对信息,受众如何处理和分析信息内容?双重模式模型、涉入度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古典制约理论以及图示理论用以解释受众面对不同类型信息时所做出的分析和反应。而后,受众经过对信息分析之后,可以用于分析受众态度。一致论、学习论、说服论三个维度以及社会对比理论和广告态度模式,则用于分析受众面对广告信息的态度改变。态度的改变则直接反应到受众行为。使用与满足理论、效果模式以及手段-目的理论用于剖析消费者行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