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北省旅游业近些年发展较快,截止2010年,湖北省的总收入达到了1460.53亿元,是1990年当年的旅游总收入的320.29倍,增长率近1459.53%,平均年增长率为376.54%,并且旅游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也由1990年的18%到2010年的24.8%。就中部地区来说湖北省旅游业发展呈现出规模化,并且从低端的观光逐步走向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的生态旅游、商务旅游、探险旅游、乡村休闲度假等多元化集约类型发展,旅游硬件不断升级,旅游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不仅成倍增长,并且与当地其他产业相关度加强。旅游从业人员职业化发展,软件实力渐渐与国际化接轨,并且与大专院校联系越来越紧密。就其湖北省整体而言,旅游业是在蓬勃向前发展的。但是旅游业在区域内的发展是及其不平衡的,呈现出二元化结构,出现了“少超多弱”的局势。以湖北省的“一江两山”和“大江大湖大武汉”为主打的旅游产品为少数发展较好的,它们对湖北省旅游业的平均年贡献率都在65%以上,而像荆门、黄冈、咸宁、襄樊、恩施等这样具有高品位旅游资源的地区,旅游业发展潜力似乎受到了自身地区区位劣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武汉、宜昌、十堰、神农架的旅游产品对它们的竞争威胁,一些较好的旅游资源似乎被埋没,远远没有发挥出自身带动相关产业优势,造成资源浪费,其中还包括像荆门这样具有世界文化遗产的地区。就武汉、宜昌这样的大城市而言,像旅游旺季时,由于旅游设施容量,自然环境容量的限制和旅游信息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了旅游市场份额占有量大,但经济效益低的特点。对于如何规避这样的一种尴尬的局面,使湖北的旅游市场成良性互动式发展,并且整体合作关系融洽,使得旅游资源得到与其相应的汇报,本文主要从定量和定性的方式对这个问题经行探讨。通过定量的方式,对旅游规模维,旅游资源维,相关产业支持维,环境容量维等34个指标对湖北省17个市区进行主成分分析,对其旅游发展差异的原因进行聚类分析探讨,找出重要的特殊因子,并对这些因子做定性的说明和分析,确立的导致差异的重要因子。再对17个市区进行聚类分析,试图探究市区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从中找出起带动作用的市区和代表性的市区,论述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以政府为主体说明、从市区到市区、从行业到行业的详细说明如何从整体上把握湖北省旅游产业的机制和动力所在。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我会从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上去探讨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状况及研究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第二个部分,通过标准差、CV、相关性模型、O-D模型和K-均值聚类模型探讨17个区域在旅游业发展程度、相关支持维度、矢量化通道和旅游环境容量的差异。第三个部分,建立主成分分析的4个维度的34个指标,具体阐述主成分方法在定量分析湖北省17个市区差异因子的应用,合理确定重要因子,并且对因子进行信度检验,之后对差异因子经行定性说明和分析,提出17个市区的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第四个部分,对把经过筛选的并经过信度检验的因子进行对17个市区的聚类分析,找出良性互动合作的运行机制,提出定量分析和自己切身经历定性分析后得出的方法和调控对策,并对今后湖北省旅游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和探讨。第五个部分,把前面定量分析结果,结合Mapinfo矢量化图形分析下,探讨如何联动分析湖北省旅游业。第六个部分,说明本文的结论、不足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