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随着甲氨蝶呤在血液系统肿瘤化疗中的使用增多,临床发现有些患者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患者行头CT检查显示双侧脑白质对称性低密度病灶,提示脑白质损伤。结合临床症状及CT表现,被称为甲氨蝶呤致白质脑病。20世纪80年代随着MRI临床应用的普及,使得白质脑病的发现率明显升高,而更多可导致白质脑病的物质也逐渐被报道。Filley于1999年指出白质脑病常见的致病物质包括放射、化疗药物、免疫抑制剂、毒品、环境毒物等,其所引起的白质脑病可统称为中毒性白质脑病(toxic leukoencephalopathy,TL)。TL是一组由多种外源性物质引起脑白质结构改变而产生的一系列神经系统异常表现综合征,白质改变以神经髓鞘损害为主。临床表现以接触致病物质后发生意识障碍、精神症状、癫痫发作为主,无明显特异性,严重时可致命。目的:进一步提高对TL的认识,为TL的准确诊断和对因、对症治疗提供线索和提示。方法:收录了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住院诊断为TL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因学、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和转归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本组15例患者中,男10例,女5例,男女比例为2:1,起病年龄21~63岁,平均年龄为42岁。(2)致病物质:有机溶剂4例,CO3例,海洛因2例,环磷酰胺1例,甲氨蝶呤1例,砷1例,甲噻吩嘧啶1例,溴敌隆1例,毒鼠强1例。(3)临床表现:本组15例患者中,急性起病者13例,亚急性起病者2例;其中12例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包括嗜睡、昏睡、不同程度昏迷、意识模糊;10例患者出现癫痫发作,包括全面强直-痉挛发作7例和癫痫持续状态3例;10例患者出现记忆力、定向力、计算力下降;8例患者出现头痛;5例患者出现精神症状,包括淡漠、烦躁、胡言乱语、行为异常;5例患者出现震颤;5例患者出现共济失调;3例患者出现脑膜刺激征;其他临床表现包括头晕、呕吐、视觉障碍、肢体瘫痪、病理征阳性。(4)影像学特征:本组全部患者发病时均行头CT、MRI检查,其中8例头CT发现脑内低密度病灶;全部患者头MRI均有典型影像学改变,病灶呈等、长T1长T2信号,FLAIR呈高信号。TL最常累及皮层下、侧脑室旁白质及半卵圆中心,病灶无强化,非典型影像学改变病灶累及脑干、小脑、胼胝体、灰质,部分可伴脑内出血。本组病例中,15例患者双侧脑白质均受累,其中14例侧脑室旁白质受累(93.33%),12例皮层下白质受累(80%),8例半卵圆中心受累(53.33%),2例胼胝体受累(13.33%)。4例患者小脑受累(26.67%),2例患者脑干受累(13.33%),5例患者病灶累及灰质(33.33%),1例患者合并出血(6.67%)。经治疗后有10例患者复查头MRI,病灶大小明显减少者5例,脑内异常信号消失者5例。(5)治疗与转归:本组患者分别给予脱水降颅压、止痫、应用糖皮质激素、停用化疗药物或免疫抑制剂、高压氧及对症支持治疗;出院时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者8例(53.33%),临床症状消失者4例(26.67%),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者3例(20%)。结论:1.临床上对于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主要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头痛且不伴有发热,影像学检查存在双侧白质受累的患者,应详细询问毒物或药物接触史,考虑TL的发生。2.TL典型神经影像学特征是双侧皮层下、脑室旁白质及半卵圆中心对称性弥漫性病灶,在CT上为低密度改变,在MRI呈等、长T1长T2信号,FLAIR呈高信号;小脑、脑干、皮质等亦可受累。3.TL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改变可以有明显改善甚至完全消失。对于治疗无特异性解毒药物的TL患者,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其中脱水降颅压、终止癫痫发作及营养支持是治疗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