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节期和孕穗期双期低温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bin5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麦籽粒品质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而小麦高产与优质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产量和品质的同步提升成为小麦生产的主要目标之一。小麦籽粒品质不仅由品种特性决定,还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在环境因素中又以温度的影响最为突出。随着全球升温态势的发展,小麦春季遭受多次冷害的频率和强度也在不断上升,给小麦生产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造成了小麦产量下降、品质变劣。因此,针对春季多发性冷害对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影响展开深入的研究,可为未来气候情境下小麦品质的提高及小麦籽粒的有效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持。本研究以温度敏感型小麦—扬麦16和温度钝感型小麦—徐麦30作为试验材料,利用人工气候室进行不同低温时期和低温水平的处理,来分析和量化低温对小麦籽粒品质形成及籽粒蛋白质空间分布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前期低温是否能够提高小麦的低温抗性,减轻后期低温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低温处理后,小麦灌浆过程中籽粒蛋白质含量高于CK,且随温度的下降而升高,而籽粒蛋白质积累量、淀粉及其组分含量和积累量均低于CK,且随温度的下降而降低。不同低温时期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及积累量、淀粉及其组分积累量(扬麦16支链淀粉和总淀粉除外)的影响表现为:孕穗期>双期>拔节期,而对籽粒淀粉及其组分含量(徐麦30直链淀粉除外)的影响表现为:双期>孕穗期>拔节期。拔节期低温对小麦籽粒蛋白质、淀粉及其组分的积累具有锻炼效应,且锻炼效应随温度的下降呈升高趋势(扬麦16籽粒蛋白质和直链淀粉积累量除外)。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及其组分积累的logistic特征参数随温度的下降而降低,其中低温对最大积累速率(Rmax)的影响最大,而对积累活跃生长期(D)的影响最小。此外,将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及其组分积累量的logistic特征参数与处理期间的累积低温度日(ACDD)进行拟合后发现,籽粒蛋白质的积累特征参数与基于空气温度的ACDD(ACDDa)相关性更高,而籽粒淀粉及其组分的积累特征参数与基于冠层温度的ACDD(ACDDc)相关性更高。(2)拔节期、孕穗期以及拔节和孕穗双期低温对成熟期小麦籽粒各品质指标均有显著的影响(清蛋白含量和扬麦16籽粒长宽比除外),其中以孕穗期低温的影响最大,双期次之,拔节期影响最小。随着处理温度的下降,籽粒中总蛋白质、球蛋白、醇溶蛋白、干面筋、湿面筋含量以及沉降值均呈现升高的趋势,而籽粒中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以及粒长和粒宽均呈现降低的趋势。拔节期低温对成熟期的小麦籽粒品质具有一定的锻炼效应,其中醇溶蛋白含量的锻炼效应最大,籽粒淀粉直支比的锻炼效应最小。此外,成熟期小麦籽粒各品质指标与处理期间的ACDD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营养品质和外观品质与ACDDc的相关性较高,而加工品质与ACDDa的相关性较高。(3)小麦籽粒由外自内蛋白质含量呈先升后降的梯度变化,扬麦16和徐麦30蛋白质含量均在糊粉层(扬麦16在P2,徐麦30在P3)达到最高,在内胚乳层(P9)达到最低。低温处理后,籽粒中同一层的蛋白质含量随温度的下降呈升高趋势。不同低温时期对扬麦16籽粒蛋白质含量空间分布的影响表现为:双期>孕穗期>拔节期,对徐麦30的影响表现为:孕穗期>双期>拔节期。低温对籽粒不同部位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不同,拔节期和双期低温对扬麦16籽粒糊粉层(P2和P3)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最大,对徐麦30籽粒种皮(P1)、糊粉层(P2和P3)和外胚乳(P5)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最大;孕穗期低温对扬麦16籽粒外胚乳(P5)和中胚乳(P7)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最大,对徐麦30籽粒中胚乳(P6)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最大;此外,两小麦品种籽粒内胚乳(P9)蛋白质含量受低温的影响较小。拔节期低温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空间分布存在锻炼效应,其中扬麦16和徐麦30分别以P1和P6层蛋白质含量的锻炼效应最大,两小麦品种P9层的蛋白质含量锻炼效应最小。此外,拔节期和双期低温处理下,两小麦品种籽粒糊粉层(P2和P3)、外胚乳(P4)和中胚乳(P7)的相对蛋白质含量与ACDDc的相关性较好;孕穗期处理下,除种皮(P1)和中胚乳(P6)外,籽粒其余层的相对蛋白质含量也与ACDDc的相关性较好。
其他文献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广泛存在于土壤中的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作物可以通过主动或被动方式吸收土壤中PAHs,进而造成作物污染、影响农产品安全和人群健康。叶菜类蔬菜为人们日常生活所食用,如何去除污染区叶菜类蔬菜中PAHs备受各界关注。近年来已有研究表明,通过定殖具有PAHs降解功能的内生细菌可降低植物中PAHs含量。然而,以往研究多是
学位
吡唑啉是一类重要的五元含氮杂环,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生物活性分子和药物中。氰基是非常重要的有机官能团,可以高效转化为羧酸、醛、酮、酰胺、胺和含氮杂环等。氰基常见于临床治疗的药物分子中,此外,氰基的引入可以调节小分子药物的物理化学和药代动力学特性,进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衍生物的生物活性。因此,将氰基引入到小分子药物中是药物化学结构改造的重要研究策略之一。烯烃是一类广泛存在且廉价易得的有机物,具有丰
学位
水稻灌浆是光合作用产生的同化物向籽粒转运的过程,决定着稻米的最终产量。研究水稻灌浆相关基因,有助于揭示籽粒灌浆调控的分子机理,也能为快速灌浆水稻的分子设计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和基因资源。本研究通过CRISPR/Cas9突变体库筛选,鉴定到一个籽粒灌浆速率增强的突变体osmap70,突变基因OsMAP70编码微管相关蛋白,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对OsMAP70的互作蛋白进行了鉴定。同时,对实验室前期鉴定到的
学位
低温胁迫常发生在植物生长的各个时期,对植物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危害。为了抵御并适应低温胁迫,植物进化出了一系列低温适应性机制。目前,对于植物如何通过冷驯化来提高植物耐冻性(<0℃)的分子机制已经研究较为透彻。但是,对于植物通过何种分子机制来抵抗0℃以上的低温冷害尚不清楚。研究表明叶绿体内的蛋白翻译过程对冷胁迫尤其敏感,许多和叶绿体相关的基因都表现出对低温有一定程度的响应,叶绿体前体RNA在成为成熟产物
学位
在自然界中,木聚糖是组成半纤维素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半纤维素作为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备受关注。木聚糖酶在工业行业(饲料、造纸等)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各个行业对木聚糖酶的要求也不一致。例如:在饲料行业需要在pH下仍然具有酶活性的木聚糖酶;在造纸行业因漂染,需要在强碱环境下仍然具有酶活性的木聚糖酶。因此研究木聚糖酶的pH依赖性活性机制,对满足工业行业对木聚糖酶的要求具有深远影响。GH1
学位
农作物的病害与害虫或者杂草不同,由于其不易被及时察觉,所以往往造成防治上的忽视与困难,而其危害也就更为严重。据报道,全世界单由病原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就多达一万种,这些病害所造成的损失占作物年度总损失的10%~30%。当前杀菌剂仍由以有机化合物为主的化学农药构成,这些有机化合物在降解过程中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有毒物质,从而污染环境。同时由于杀菌剂的滥用,病原菌的抗药性问题也日趋严重,因此研发出更多高效
学位
美洛昔康(Meloxicam,MEL)为新型烯醇酰胺类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镇痛解热及抗炎作用明显,能优先作用于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COX-2),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相比,胃肠道副作用发生率更低,更为安全有效,选择优势明显。已上市MEL注射液广泛用于减缓马、牛、猪等急性和慢性肌肉骨骼疼痛及炎症反应等,但存在给药刺激性较大,半衰期较短,一个疗程往往需要重复给药等问题,制约
学位
水稻(Oryza sativa L.)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因此稳定和提高水稻产量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粒型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几年,水稻粒型调控相关基因的鉴定、克隆和功能验证分析已取得很多进展,但由于水稻粒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数量性状,其遗传和调控的分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解析。本研究根据水稻籽粒发育的转录组公共数据库的信息,筛选可能与水稻粒型调控相关的基因,并获得基因敲
学位
PDM1编码叶绿体伴侣蛋白CPN60α1,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已有报道指出,当PDM1完全缺失时,植物将无法完成正常的生命周期,出现胚胎致死或幼苗黄化现象,严重阻碍了PDM1的功能研究。本研究前期从拟南芥WT(Col-0)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库中发现并分离出一个黄叶突变体,通过基因定位、克隆和遗传回补等技术手段,确定了该黄叶突变体的突变基因为PDM1。pdm1弱等位基因的发现为
学位
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五元杂环类化合物因其显著的生物活性,如抗病毒、抗肿瘤、细胞毒性、杀虫性以及除草杀菌等活性,受到广泛重视。含氮与含氧类五元杂环化合物作为杂环化合物重要组成部分,因其较低的毒性、优良的生物活性以及结构易于修饰,可引入其他官能基团等特点,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新农药的设计合成中,从而成为绿色农药、医药和其他化工产品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呋喃属于含氧五元杂环类化合物,在许多领域发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