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政策执行的讨论已经随着中国政府机构改革越来越深入,中国的政府机构改革是迫切的,而其中的关键环节就是执行力的问题。执行力的强弱不仅仅取决于政策是否制定的科学完善,更重要的是在目前存在于现实的政策执行前的各种客观因素阻挠着执行的顺利进行。在中国的政策执行分析各种阻滞机制和因素都已经研究的比较多的情况下,政策执行困难依然存在,解决办法层出不穷却难以实现对其根源问题的解决。以前研究的理论大多局限于静态的分析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然后提出固定的模式,试图以条条框框的模式去解决问题,而执行的现实环境是多变和复杂的,固定的思维和保守的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中国的政策执行道路,更不能对以后的执行发展指明道路。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式需要更加完善,系统深入的研究也是势在必行。国外的政策执行理论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从最早的《执行论》到如今的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体系,时间不算很长,但是可以给中国的政策执行理论发展和实践操作提供不少的经验和支持。他们在研究中搜集的现实材料,并且基于实践研究而进行构建的模型,从不少方面都给中国政策执行研究提供了帮助。但是随着现实政策环境的变化,中国政策体制的特殊性也要求着更新更适合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模型,来指导中国的政策体制改革的进行。中国的政策执行环境比较复杂,过去的政策影响比较大,历史遗留问题带来的体制诟病也阻碍着政策的有效执行。在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人的因素,体制制约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最终还要通过人的改变而去改变。作为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和政策接受者,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博弈对政策执行的过程和结果期着决定作用。中国的特殊情况是政策执行要面对的群体是个非常庞大的数量,要满足这个的群体的执行满意度是不容易的,同时在执行过程中,其他国家通有的执行者会产生私心的可能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就中国而言,政策执行要达到最终效应最大化是需要多方面努力的结果,这个过程不仅需要高素质的执行者,更需要执行客体即公众的积极配合和回应。在这样的条件要求下,充分考虑执行对象的要求,与之沟通,达成一致就显得格外重要。设计的概念就是基于此,在实际执行中以公众的需要出发,采取协商的手段,充分发挥执行者的聪明才智,优化执行过程。论文以设计的角度出发,重新看待政策执行的过程,抛弃过去固定思维分析阻滞因素的模式,针对我国基层政府中出现的执行不力的现状,强调在依托于有效监测体系之下,要敢于发挥政策执行者的主观能动性,提出把执行过程看作政策的再设计的建议,并通过有效地评估体系予以完善,力求在面对多变的现实执行环境面前,能找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全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政策执行问题的由来,对政策执行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通过对国内和国外的执行研究来理顺政策执行的分析思路和方向。第二部分,对我国基层政府中出现的政策执行偏差进行列举分析,指出目前在政策执行中存在主客体的现实影响,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挖掘。第三部分,提出设计的概念,在政策执行的分析中找到切入点,即从执行主体的能动性入手,依托政府的监测系统,提出把执行过程看作设计的分析模式,并在各种的设计风格中找到适合中国政策执行未来发展的设计方案,最后通过评估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