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参加2012年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南京站)女子三级跳远项目前六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以运动学测试为主要研究手段,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调研、定点拍摄及解析、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针对于运动员第一跳中所表现出的起跳前瞬间水平速度、入跳角度、摆动腿髋角及起跳角度,进行了起跳效果的比较分析;对摆动腿下放最大膝角与起跳腿相应时相前摆髋角、膝角、上肢摆动特征、不同摆动技术形式对再跳发力运动学条件进行了运动学特征及摆动效应的相关分析。通过分析及研究,我们认为:1、通过对第一跳中所表现出的起跳前瞬间水平速度、入跳角度、摆动腿髋角及起跳角度的比较分析,可以证明:我国女子三级跳远优秀运动员在起跳过程所表现出的体现跳跃效果方面的运动学参数,以谢荔梅为优,起跳技术结构基本正确、有效。2、研究对象中,除谢荔梅的摆动腿半径较大(接近男子摆动技术)以外,其他几名运动员的摆动半径均显不足,有将“摆腿”转换为“抬腿”的消极技术理念,这种下意识降低摆动幅度、缩短摆动半径的现象,将有可能削弱了异侧腿“摆动”对于起跳腿快速起跳的辅助性力学效应。3、在第一跳交换腿的摆动技术过程中,膝关节角度的变化与摆动腿的摆动半径变化趋向,呈现正相关的互动关系,即膝关节角度小则摆动半径也小,相反,膝关节角度大则摆动半径也将增大;而摆动半径的增大,将使得摆动腿与起跳腿相向运动的工作距离加长,从而也为起跳的快速发力提供良好的力学条件。4、三级跳远的上肢摆动幅度或摆动半径的大小或长短,都与下肢摆动的形式与效应高度统一,即放腿型大半径摆动的运动员,无论采用哪种形式的上肢摆动,其摆动腿同侧臂的伸展幅度或半径,都明显大于采用屈膝缩腿式摆动的运动员,由于身体在空中转动半径的增加,也将预示着她们在空中具备着更好的平衡条件,并对接踵而至的第二跳起跳发力,加大了摆动空间和力度,营造了更为充分的运动学条件。建议:加强对摆动腿技术作用的深刻认识,可能对提高我国女子三级跳远的技术训练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建议帮助运动员克服实施“放腿大半径摆动”的心理恐惧,推进摆动技术实际效应的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