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作为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产物,伴随着商业银行从事货币经营和信用活动的不确定性而产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银行信贷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内容不一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问题日趋复杂。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产生,和金融系统内在脆弱性以及经济运行环境、企业融资环境等外部环境因素有关。从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运动过程看,由于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运动要经历信贷资金和信贷资产的两次性质转换,实现货币形态和商品形态两次形态转化,发生银行和企业两次主体易位。在信贷资金运动过程中,任何不确定因素的存在都会影响到企业经营,从而使银行信贷风险增加。在银行信贷资金运动过程中,信贷资金运行效率要受到外部经济运行环境的影响。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经济运行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波动性,在极端情况下,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经济泡沫和信贷紧缩,以及采取的金融自由化政策等都会对银行信贷资金运行效率产生影响,从而使商业银行出现信贷风险。从企业层面看,企业融资环境决定了企业融资方式及由此形成的企业资本结构,不单影响到企业资本成本和企业价值大小,而且影响到企业净收益的变化,并通过企业经营、财务风险传递到金融企业,最终企业的债务风险影响着银行的信贷风险。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现的金融脆弱性理论为从内因角度认识信贷风险成因提供了一种新解释。 同时,在信贷市场上,信贷交易作为一种最典型的契约性金融交易,现代契约的特点决定了信贷关系契约具有信息非对称性和不完全性。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使商业银行面临过多的风险,信贷关系契约的不完全性,也无法根本保证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和防止法律纠纷的发生。这些为从信贷契约这一制度角度认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产生,带有明显的转轨经济制度特征,体现在产权制度、银企关系制度和社会信用制度三方面。在我国,银行信贷资产本身使用效率如何,与国有商业银行本身产权制度及银行所处的产权运营环境制度有着直接的关联性。银企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受传统的资金调拨供给制的影响,银企关系被扭曲;另一方面,在现行经济体制和产权制度下,银行和企业还没有完全成为市场主体,造成银企之间的信贷关系实质上是一种非信用的契约关系。信用环境恶化本质上是由产权制度所决定的,由于新旧体制的差异,我国出现了社会信用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状况,社会信用缺失成为制约经济金融良性发展的突出问题,直接造成商业银行出现大量不良资产。 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问题的关键是要培育和塑造一个能够抑制信贷风险增量再生,同时又能尽可能减少因不良债权处置造成净损失的制度空间,并且必须将控制信贷风险发生的措施置于我国转轨经济这一制度环境中去分析。为此,文章从存量信贷风险角度论述了国外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处置的制度模式及各国的经验;从增量信贷风险角度论述了国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策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并在介绍国外商业银行采用的现代信用风险量化管理主要模型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运用的风险管理技术。最后论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必要性同时,必须推进社会诚信制度建设,塑造银企合作体制。并提出了信贷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行业、客户类别的信贷风险防范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