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约占所有类型脑卒中的80%,呈现出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经济负担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受损脑组织快速释放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及氧自由基等,这一过程不仅可激活胶质细胞,并且可诱导内皮细胞及外周白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促进外周白细胞对缺血脑组织的浸润,浸润的白细胞以及激活的胶质细胞进一步释放细胞因子及氧自由基等,导致缺血脑组织的细胞坏死及凋亡,同时加重血脑屏障的破坏,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近年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衍生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derived 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d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 to monocyte ratio,LMR)作为外周血细胞炎症标记物,被发现对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肿瘤患者的预后有着极为重要的预测价值。目前,国内外对这些炎症标记物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相关性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拟探讨基线期NLR、dNLR、PLR、LMR值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性及其对判断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以期为临床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判断其短期预后提供合适、简便易得的依据。目的:寻找判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严重程度及预测其短期预后的合适的外周血细胞炎症标记物,为临床判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测其短期预后提供合适、简便易得的依据。方法:病例组为2015年12月-2017年2月之间至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住院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测明确为首次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发病至就诊的时间在7天以内,排除入院后溶栓、生命体征不平稳、严重意识障碍或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及随访过程中再发脑梗死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共210例;对照组为同期入院体检的健康人群,共50例。收集其人口统计学资料及入院后首次血常规指标,计算N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LM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及dNLR(衍生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比较分析基线期NIHSS评分及3月后mRS评分与NLR、PLR、LMR及dNLR值之间的相关性,根据3月后mRS评分将病例组分为预后良好组及预后较差组,分析比较其一般临床资料之间的差异,同时应用ROC曲线评价NLR、PLR、LMR及dNLR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病例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构成及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房颤、饮酒、吸烟)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基线期实验室指标(NLR、PLR、LMR、dNL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根据3月后mRS评分将病例组分为A1组(mRS评分0-2分)和A2组(mRS评分3-5分),两组年龄、房颤史、基线期NLR及dNL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根据性别将病例组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两组基线期dNL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基线期NLR、PLR、LMR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4、将病例组按年龄分为B1组(<65岁)和B2组(≥65岁),两组基线期实验室指标(NLR、PLR、LMR、dNL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病例组基线期NIHSS评分与基线期实验室指标(NLR、dNLR、PLR、LMR值)之间Spearman 相关系数分别为 0.984、0.965、0.686、-0.717(P<0.05)。6、应用ROC曲线评价NLR、PLR、LMR及dNLR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提示NLR曲线下面积为0.658,切值为2.5(敏感度80.8%,特异度47.0%);dNLR曲线下面积为0.666,切值为1.96(敏感度76.0%,特异度51.9%);PLR曲线下面积为0.550,切值为108.92(敏感度72.0%,特异度38.4%);LMR曲线下面积为0.646,切值为2.5(敏感度64.0%,特异度 70.3%)。结论:1、NLR、dNLR、LMR对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较高的参考价值;2、NLR、dNLR、LMR、PLR对判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有预测价值,其中dNLR预测价值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