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不仅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也是教育新人、服务社会的场所,是民族振兴的一种重要手段。大学理工科承载着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校急速扩张,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等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我国高等教育连续多年的高速大发展进程中,存在着教师队伍建设跟不上高等教育发展要求,成为影响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的问题。
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决定的。高等学校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素质?青年教师是我国高等教育继续发展的希望所在,他们的教学素质现状究竟如何?如何针对问题成因有效地培养青年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素质?……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因而十分迫切、十分必要。
本研究综合采用现场观察研究法、文献法、调查法以及理性讨论与综合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围绕高校理工科教师教学素质的定义及组成、结构;高校理工科青年教师教学素质的现状及其成因以及提高高校理工科青年教师教学素养的对策等问题进行。
论文第一章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以及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论文第二章在分析研究此前众多学者研究工作及成果后,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活动理论,以及素质、素养、教学素养等基础概念的特点、形成和功能作用对它们进行界定。作者认为,素质是人以某些生理和心理特性(主要是神经系统、脑,以及感觉和运动器官的特性)为基础发展形成的、稳定的、能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它有着多方面的内容,能影响人的活动意愿、主体性、能动性、方向选择、活动行为及效果,并最终影响人的思维、意识、行为、体质、品性、修养和成熟程度等等,能够作为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蕴含着人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潜能),是人全面发展、持续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内容。素养的含义和素质接近,但素养更强调后天修习涵养的作用,强调学习和环境重要性。广义的素养包括遗传素质在内,跟广义的素质同义,是广义的素质的同义词。
教师是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既具有人的一般素质,也具有教师职业所规定的特殊素质。教师素质专指教师职业(或教师工作)所规定的特殊素质。但是,人的一般素质中,有一些对教师工作有较大的影响,它们难以跟教师的特殊素质“泾渭分明”。在讨论问题时,宜从实际出发,可以稍稍扩大范围,把跟教师工作密切有关的一些“人的一般素质”成分也列入有关话题。
教师所具有的、稳定的、能在教学工作中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即为教学素质,它是以人的生理心理特性为基础,并且主要经过后天养育发展形成的,所以也称为教学素养。教学素质实际上就是上面所说的“专指教师职业(或教师工作)所规定的特殊素质”。教师素质的一个特别之处在于:他们不仅具有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素质,还必须具有某些学科或者某些行业的素质。这种情况在高等教育和专门教育中最为特出。为了区分,可以把前者称为教师的职业素质(狭义的),把后者称为教师的专门素质。教学素质和研究素质都是高校教师职业素质中的重要成分,这也是高校教师职业素质不同于其他一些职业素质的重要特点。对于高校理工科教师,从根本上来说,他们的专门素质就是科学技术素质。
课堂教学是展现教师教学素质最直接、最基本和最现实的“舞台”,因此,作者把对高校理工科课堂教学的考察,作为本研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论文第三章通过对9节课的教学实践现场考察和剖析,明确了教师教学素质中应有的一些重要的、具体的成分。作者还运用文献法对16位教学名师的教学品质和教学风采进行研究,进一步从高端明确高校教师应有的一般教学素养和高校理工科教师应有的教学素养,明确了教师教学素质包括专业方面(专门素质);教学方面(职业素质)和个性等三个方面。其中,内隐的对学科、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素质的深刻认识;先进的教学理念;正确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理念、精神范畴是决定外在教学特点和具体表现的制约性因素。
在上述工作以及参考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论文第四章提出了操作性的理工科教师教学素质二维模型来说明教学素养的组成和结构。该工作模型的一个维度按“一般素质"“科学技术素质”“教育教学素质(狭义)”顺序展开。马克思主义认为,活动是人存在的方式,而人的素质跟活动有密切的联系:素质为活动所需,并且在活动中显现。因此,该模型的另一个维度基于人的活动的特点来设计,包含“见识因素”、“意向因素”、“能力因素”、“基础因素”和“实践因素”。“见识因素”主要涉及有关的哲学认识或哲学观念,故也可以把它称为“哲学观念”,或者称为“哲学素质”。“意向(驱动)”因素多属于情感或意志要素,对行为的取向和发动、维持有重要的作用,故也可以称为“情意素质”或者“驱动因素”、“动力因素”。“实践因素"跟人的行为有关,也可以称为“行为素质”,有时候也可以称为“劳动素质”。“基础因素”主要包括生理素质,除能力、情感等之外的心理素质,以及知识等等。随后,论文以这个模型为骨架,阐述了高校理工科教师应有的教学素质,并就科学技术素质培养对教师素质的特别要求以及科学技术素质作了专题论述和解说。
论文第五章介绍了作者通过问卷和访谈进行的调查工作。调查表明,高校理工科青年教师的教学素质总体尚可。他们的优点在于良好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亲和力,较新的知识,较强的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能力及动手能力。他们的不足在于对课程相关的背景及应用等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欠妥,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的把握能力较弱,对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等能力培养的不够。师生评价存在极大差异,教师评价存在部分地区、性别、年龄差异,学生评价存在较多地区差异,较少性别差异。调查还表明,教学观念,与学生的交流情况,工作强度及生活压力,教学和专业相关实践经验,学校的管理和考评制度等都会对高校理工科青年教师的教学素质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了解高校理工科青年教师教学素养的现状与成因的基础上,论文第六章以高校理工科教师应有的教学素养为指导,提出:要提高高校理工科青年教师教学素养,必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抓好岗前培训、实行教学导师制、开展校本教学研究、开展并搞好职后培训等环节,并采取提高教学在高校教师工作中的地位,提高高校教师准入标准,组织理工科青年教师专题读书班或研讨班,加强理工科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及文化知识培训,规定教师要开展教学研究,改善师生交流等一系列有效措施。高校理工科教师的教学素质准入和考核、晋级标准应该参照理工科教师教学素质二维模型,涵盖一般的素质标准、专门的素质标准和职业的素质标准三个方面。
最后,论文第七章对研究的成功和创新之处以及不足之处作了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