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罕遇地震下结构的弹塑性反应特点是制定网壳面向大震设计及抗震措施的主要依据,但目前相关研究比较薄弱。本文针对双层球面网壳在罕遇地震下的动力反应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罕遇地震下结构的弹塑性反应特点是制定网壳面向大震设计及抗震措施的主要依据,但目前相关研究比较薄弱。本文针对双层球面网壳在罕遇地震下的动力反应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相对已有研究的主要改进有:考虑了网壳和下部结构的协同工作;考虑了网壳杆件出现受压屈曲的情况;分析模型的杆件截面均按满应力优化法确定。本文重点分析了支座连接条件、下部结构对称性、矢跨比和跨度大小四种结构因素对双层球面网壳在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响应特点的影响。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考察了四种结构因素对模型的动力特性和小震下结构的地震反应特点影响。研究表明,当下部结构非对称或网壳跨度较大时,竖向地震作用贡献较大并在网壳跨中杆件产生较大内力。而当下部结构对称或网壳跨度较小时,水平地震贡献较大并会对网壳支座附近杆件产生较大内力。对按非抗震工况进行满应力设计的72个模型,其构件截面均不因小震验算而调整。(2)下部结构刚度以及网壳支座连接条件是造成双层球面网壳在罕遇地震下的动力响应与非地震荷载效应之间差异的主要因素。对于网壳支座为弹性连接或下部结构刚度较弱时,塑性杆件主要分布在临支座区域;而对于网壳支座为刚性连接且下部结构刚度较强时,塑性杆件主要在中部区域。(3)高矢跨比也是造成罕遇地震下结构动力响应与非地震荷载效应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对于上下部结构刚性连接的大跨度网壳,高矢跨比的影响还会占主要,甚至会造成塑性杆件的分布区域改变,以及塑性杆件数量和塑性应变大小的明显增加。(4)不同地震波会对网壳塑性杆件数量和残余塑性应变大小造成明显的差异,但对于塑性杆件的分布区域影响较小。(5)从残余变形的角度来看,8度罕遇地震下所有双层球面网壳模型极少出现倒塌现象,说明此类结构可较为容易地满足“大震不倒”的设计要求。
其他文献
本论文是关于超低温环境下钢绞线与混凝土及水泥浆粘结性能的试验研究,此课题是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78260)“超低温环境下钢筋混凝土材料性能试验研究”的一个子课题。利用前期自主设计的低温冰箱及超低温环境箱等降温设备、粘结锚固性能试验加载装置,并根据试验需要制作试模及锚具,最终完成超低温环境下钢绞线与混凝土及水泥浆粘结性能的试验研究,整个试验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试件制作需要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目前土木工程结构的主要类型,而柱作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主要承重构件,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对建筑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结构逐渐向高层、大跨方向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土木工程中采用最普遍的工程结构之一。但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其使用过程当中,由于长期受到荷载作用、环境腐蚀以及损伤疲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钢筋混凝土结构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层建筑结构形式日趋多样化、复杂化。目前,主要有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支撑结构体
长短桩复合地基在沿海、沿江深厚软土地基上的工程应用已越来越普遍。近年来,黄土地区的一些工程采用长短桩复合地基加固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黄土地区长短桩
在远海地区的工程建设逐渐增多,珊瑚礁砂混凝土便于就地取材,加快建设速度,提高保障能力,降低修建与维护成本。但主要材料组成的改变,必然影响到材料的力学性能,特别是在海洋区域复杂使用环境,对其力学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严峻的服役环境,需要设计者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有更为深入的掌握,对材料的损伤行为及发展有清晰的认识,同时,复杂的力学分析需要更为有效的多轴材料模型。目前常规混凝土已经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基于声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超高层建筑物、跨海大桥大量涌现,为了提高这些结构的抗震(振)性能,行业内对这些结构的隔震与耗能减振的要求越来越高。粘滞阻尼器作为一种减震(振)装置,
作为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核心环节,地震动衰减关系是确定抗震设防参数的重要依据。建立合理的衰减模型更加真实地反映地震动特性,提高模型预测精度,减小模型不确定性,是地震动衰减
为促进结构抗震设计所采用的结构影响系数能够定量实现“大震不倒”这一性能化抗震目标,本文采用基于IDA分析的建筑结构倒塌储备系数评价方法,对按照我国抗震规范设计的抗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