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系统整理古代温病祛毒法所对应的祛毒方剂,通过审证求因的方法探索温病毒邪形成的病因病机,通过证候及方药探索温病祛毒方法,再通过数据分析温病祛毒法所对应的祛毒方剂,探索出其用药规律。从而为临床诊治温病毒邪所致疾病提供借鉴,为发展和创新毒邪所致温病的治疗提供临床实用价值。方法:1.收集、筛选、核对、整理温病祛毒方剂,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探索温病毒邪形成的病因病机及祛毒方法。2.根据温病祛毒方法不同,将解毒法、消毒法、化毒法、败毒法、攻毒法、透毒法所对应的解毒方、消毒方、化毒方、败毒方、攻毒方、透毒方建立数据库,数据库按照“方剂名称”、“药物”、“功效及主治”、“书籍名称”、“作者”、“朝代”项目录入。采用现代数据统计分析方法,通过频数分析和因子分析,归纳出温病祛毒方的组方、性味归经和高频药物,然后从温病学专业角度分析,总结出温病祛毒方剂的用药规律。结果:1、通过文献整理,消毒方在温病祛毒方中出现较多,共95首,其余分别为解毒方64首,化毒方45首,败毒方43首,攻毒方8首,透毒方3首,总261首。2、通过频数分析,解毒方频次较高的药物为药物为黄连、连翘、黄芩、栀子、金银花;药物种类多以清热药、解表药等为主;性味归经上,属寒、温、苦、辛、甘,多归为肺、心经等。消毒方频次较高的药物为连翘、牛蒡子、防风、黄芩、荆芥、黄连;药物种类多以清热药、解表药等为主;性味归经上,属寒、温、苦、辛、甘,多归为肺、脾经等。败毒方频次较高的药物为连翘、羌活、防风、桔梗等;药物种类多以解表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等为主;性味归经上,属寒、温、苦、辛、甘,多归为肺、肝、心经等。化毒方频次较高药物为连翘、大黄、金银花、人参等;药物种类多以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等为主;性味归经上,属寒、温、苦、辛、甘,多归为肺、胃、心经等。攻毒方频次较高药物为大黄、荆芥、牛蒡子等药为主;药物种类多以清热药、解表药、泻下药等为主;性味归经上,属寒、温、苦、辛、甘,多归为肺、胃、脾经等。3、因子分析:对大于20首的祛毒方进行因子分析,根据祛毒方类别不同,分为消毒方、解毒方、化毒方、败毒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对解毒方药物进行因子分析后出现5组药物组合:(1)黄连、栀子、黄柏、黄芩、防风、连翘;(2)生地黄、牡丹皮、牛蒡子、白芍、当归;(3)牡丹皮、木通、金银花、水牛角;(4)连翘、白芍、柴胡、水牛角;(5)木通、当归。对消毒方药物进行因子分析后出现5组药物组合(1)柴胡、陈皮、升麻、桔梗、黄芩、连翘、玄参、薄荷、黄连、羌活;(2)玄参、薄荷、羌活、栀子、当归、白芷、大黄、金银花;(3)荆芥、牛蒡子、防风、水牛角、大黄;(4)连翘、当归、木通;(5)升麻、栀子。对化毒方药物进行因子分析后出现4组药物组合:(1)玄参、桔梗、青黛、金银花、芒硝、陈皮;(2)桔梗、牛蒡子、茯苓、黄连、白芷、连翘;(3)茯苓、黄连、大黄、人参;(4)天花粉、连翘、麦冬。对败毒方药物进行因子分析后出现6组药物组合:(1)独活、枳壳、柴胡、前胡、羌活、桔梗、赤芍、川芎、人参;(2)赤芍、连翘、牛蒡子、防风、荆芥、大黄、金银花;(3)川芎、防风、黄芩、黄连、荆芥;(4)牛蒡子、薄荷、黄芩、当归;(5)当归、大黄;(6)大黄、金银花。结论:1、文献研究:通过整理、核对261首祛毒方的作者、年代、功效主治及组成药物,以审证求因的方法得出温病毒邪主要为外毒和内毒,形成的病因病机主要为六淫侵袭,遇热化毒;温毒致病攻冲走窜,凝结壅滞;疫毒致病迅猛,易广泛流行;饮食不节,湿热痰毒内生。按照祛毒方名称及毒邪所处卫气营血部位不同,将祛毒法分为两大类。2、频数分析温病祛毒方用药规律是:根据毒邪所在部位浅深层次,按照卫、气、营、血辨证规律用药。由高频药物、药物性味归经及组方方面得出,治疗毒邪在卫分证者用轻清透表药物为主,佐以清解透毒之药;治疗毒邪在气分证者用清热药为主,佐以清热解毒、消毒之药;治疗毒邪在营分者用滋阴药物为主,佐以清虚热、开窍解毒之药;治疗毒邪在血分证者用清热凉血药物为主,佐以解毒、止血药物。3、因子分析温病祛毒方剂用药组方规律:善用五类药物:即解表祛邪(金银花、薄荷、柴胡、荆芥、牛蒡子)、清热解毒(黄连、黄芩、连翘、栀子、大黄)、清热滋阴(牡丹皮、赤芍、水牛角、玄参)、清热利湿(木通、茯苓)和扶正补益(白芍、当归、人参)等,根据临床情况,可两法或三法同用,甚或四法、五法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