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青铜容器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jshldd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国青铜容器的研究,既是秦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青铜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从三个方面对秦国青铜容器进行整理研究:首先从青铜容器的形制、纹饰入手,梳理秦国青铜容器的发展序列与演变规律;其次结合青铜容器在墓葬中的位置及组合关系,对墓葬等级进行判断,进一步剖析秦国的贵族等级构成,在一定程度上还原秦国丧葬、礼仪制度。最后,通过对其文化因素的探讨及与周边地区青铜容器的比较,从宏观上把握这一时期秦国青铜文化的构成、格局与演进情况。文章共分为章,其内容分别如下:第一章,绪论。阐述选题意义、行文的思路与方法,对研究对象的概念及时空进行界定,回顾了学界对秦国青铜容器的研究简史,并对秦国的相关历史进行了介绍。第二章,秦国青铜容器的发现与研究。对目前已知的秦国青铜容器进行全面的收集、整理,同时,对出土青铜容器的墓葬进行梳理,以内涵丰富、年代明确的墓葬为标尺,建立起铜器墓葬的年代框架。第三章,秦国青铜容器的形制与纹饰研究。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秦国青铜容器形制的发展演变进行排序。将秦国青铜容器的主要纹饰进行分为三类:动物类纹饰、植物类纹饰及几何类纹饰。总结出秦国铜器主要器类形制、纹饰的演变规律。第四章,类型学研究与分期断代。在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上,以时代明确的墓葬建立起年代框架,将秦国青铜容器分为六期,通过归纳总结,可以看出秦国青铜容器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春秋早期的发展——春秋中晚期的繁盛——战国时期衰落。第五章,秦国青铜容器的器用观念。通过对青铜容器在墓葬中位置的归纳整理,可以发现秦国青铜容器在墓葬中的位置,经历了由春秋时期集中摆放于棺椁之间的头箱,到战国时期分散放置于棺椁之间的过程。其组合由春秋时期较为固定的鼎、甗、簋、壶、盘、(?)(盉)搭配,转向战国中期以后以鼎、甗、壶等非固定搭配,其中以食器簋→盆→鍪的变化为主。第六章,秦国青铜容器的文化因素分析及与周边国家青铜容器的比较。秦国青铜容器从文化因素来源可以分为中原型、地方型及融合型三类,这三类铜器分别源于周文化、秦文化及周边诸国文化的影响。从器类、器型、组合方式等方面,将秦国青铜容器与洛阳王畿地区、晋及三晋、楚国、齐国的青铜容器作对比,可以看出秦国铜容器继承了西周以来以来的礼制传统,直到战国中后期礼制的崩塌,秦国青铜容器的面貌开始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即受到了来自关东诸国青铜文化的影响,与此同时,秦国青铜容器由礼制意义向实用意义转变。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房颤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房颤患者70例,根据患者临床护理方式差异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
焰色反应实验是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实验之一,2017年高考理综(全国Ⅰ卷)35题更是出现了考核钾元素焰色反应的理论问题。近年来的实验教学表明,很多人对焰色反应实验的理解存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住区地下(或半地下)停车库的规模加大,功能增强,档次提高,给排水设计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本文针对设计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本文针对目前注产剖面对应性和连续性分析少、与注水井测调结果符合率低以及在指导细分调整方面缺少标准的问题,应用注产剖面对不同类型砂体、不同连通类别的砂体动用状况进
<正>在苏浙中学语文论坛第二届年会上,肖培东老师执教的《春酒》一课令人印象深刻。这节课值得揣摩学习的地方很多,在此,且看肖老师课上对学情的观察和调整妙招。【片段一】
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城市进程的加快,给城市防洪、供水等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城市的抗洪排涝能力会直接影响城市的安全,因此,在城市发展规划中要非常重视防洪规划,缓解城市发
为了有效刻画行人在三维空间中的疏散状况,结合阶梯因素提出了一种新的三维元胞自动机模型,该模型首先基于位置吸引力和碰撞可能性给出了行人移动概率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定义
为有效的观测慢地震,我们研制了 VP 型宽频带倾斜仪,本文详细论述了该仪器的原理、结构及其在固体潮及其慢地震观测中的应用。该仪器的频带宽度为2秒至无穷大,比其他形变仪器
<正> 一被中国新文学奠基人鲁迅称为“我们的导师和朋友”的俄国文学,从十九世纪末便陆续地介绍到中国来。及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俄罗斯文学的研究在中国却已似极一时
1994年夏,南阳市文物工作队在市区东部桑园路汉墓区发掘了一座东汉早期画像石墓,编号为M132,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该墓封土堆不存,墓顶距现地表仅0.84米。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