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是一种先天性解剖变异。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走行于心外膜下的脂肪组织中,当某一段冠状动脉主干或其分支走行在心肌纤维中,致使心脏收缩时动脉管腔受压而出现狭窄甚至闭塞,则覆盖在动脉表面的心肌纤维称为心肌桥,而位于心肌桥下的冠状动脉称为壁冠状动脉(mural coronary artery , MCA)。壁冠状动脉本身并不易发生粥样硬化斑,而其近段,粥样硬化斑的发生率可高达86%,明显高于壁内段及远段冠状动脉。以往心肌桥被认为是一种良性变异。而近年来研究发现,心肌桥因其异常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可以导致患者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等。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专注于心肌桥所产生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及其发生原因,对心脏收缩功能方面的研究甚少。而传统二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肌桥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指标如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等均为正常,那么心肌桥的存在是否对心脏的收缩性能产生影响呢?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peckle tracking imaging, STI)应用声学标记的方法,通过追踪小于超声波波长的心肌组织所产生的背向散射信息,利用分析软件计算应变、应变率、扭转角度等指标,评估心肌的运动功能,以此对心脏的整体及局部功能进行分析。本文旨在应用STI技术对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心肌桥患者左室局部及整体收缩功能进行初步探讨。第一部分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心肌桥对左室局部收缩功能的影响本部分研究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初步评价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心肌桥患者左室局部纵向收缩功能。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心肌桥患者21例,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心肌桥合并肌桥近段狭窄患者19例,正常对照组30例。结果:①正常对照组各节段心内、外膜层心肌纵向应变曲线为负向峰值曲线,心内膜层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均高于心外膜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心肌桥组前间隔及前壁中间段、心尖段心内、外膜层心肌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余处室壁各节段心内膜层心肌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均高于心外膜层(P<0.05);各节段心内、外膜层心肌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心肌桥合并肌桥近段狭窄组前间壁及前壁各节段、后侧壁中间段及心尖段、前侧壁、后间壁及下壁心尖段心内、外膜层心肌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前间隔及前壁中间段、心尖段心内、心外膜层心肌、前侧壁心尖段心内膜层心肌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及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心肌桥组(P<0.05)。第二部分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心肌桥患者左室扭转运动本部分研究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比较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心肌桥患者左室心内、外膜下心肌旋转运动规律、角度峰值及整体旋转角度峰值,探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心肌桥对左室扭转运动的影响。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心肌桥患者21例,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心肌桥合并肌桥近段狭窄患者19例,正常对照组30例。结果:①正常对照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心肌桥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心肌桥合并肌桥近段狭窄组基底水平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心尖水平呈逆时针方向旋转。②正常对照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心肌桥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心肌桥合并肌桥近段狭窄组基底水平、心尖水平及左室整体心内膜下心肌旋转角度峰值均大于心外膜下心肌旋转角度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心肌桥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水平及左室整体心内、外膜下心肌旋转角度峰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心肌桥合并肌桥近段狭窄组心尖水平及左室整体心内膜下及心外膜下心肌旋转角度峰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及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心肌桥组(P<0.05),基底水平心内膜下、外膜下心肌旋转角度峰值与正常对照组及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心肌桥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可以准确评价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心肌桥患者左室局部及整体收缩功能变化。②单纯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心肌桥会导致局部心肌纵向收缩功能产生异常,而心肌的扭转运动正常。③合并肌桥近段狭窄时,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供血的主要节段心肌纵向收缩功能减低,心尖水平及左室整体心内膜下及心外膜下心肌旋转运动减低,可能发生心肌全层的缺血性损伤。④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心肌桥合并肌桥近段狭窄患者左心室局部纵向收缩功能及整体扭转发生异常,壁冠状动脉近段粥样硬化斑的存在可能是发生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