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作为2型糖尿病最为常见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日趋增长,已成为成年人中可预防性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或手术能彻底预防和控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而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是血糖、血脂、血压等水平的异常,由于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缺乏及认识不足导致他们遵医行为不佳,住院时各项指标控制良好,而出院后则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血糖等指标控制水平降低,致使加快疾病的进程从而丧失视力。因此,仅在住院期间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是不够的,应将专业护理干预延伸到院外,本文采取延续性护理干预应用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效果评价,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目的评价延续性护理干预在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月在某部队三甲医院治疗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n=50)和对照组(n=50),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均由经过相关专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的护师对其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包括院内基础专科护理及院外药物给予、饮食运动指导、注意事项及按时复诊、定期视力检测、眼底检查等。对照组出院时即按照常规护理干预进行出院指导,干预组出院时则继续将以上护理干预措施采取微信随访、电话随访及上门随访等三种方式由院内延续至院外,进行延续性护理干预;两组患者于出院时及随访结束后分别由专人发放本院自行设计的DR患者随访期间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和中文版糖尿病自我管理量表,另于出院时、1年后、2年后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视力等相关效果评价指标,统计两组患者再入院率,以评价延续性护理干预的效果。统计学方法:对所得数据通过SPSS 25.0软件处理。将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实验结果按项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进行χ2检验、重复测量方差检验及Wilcoxon秩和检验;显著性差异水平为0.05。结果1.两组2型DR患者干预前后视力水平变化两组患者出院时视力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组在干预1年后、2年后视力水平与出院时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在干预1年后、2年后视力水平与出院时相比,视力下降率明显(P<0.05),对照组在干预1年后、2年后视力下降率明显高于干预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2型DR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水平变化干预1年后、2年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改善情况,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2型DR患者干预期间再入院率比较两组患者因DR疾病进一步发展导致再入院的比率中,干预组患者再1次入院1人,占2%,再2次入院0人,总再入院率2%;对照组患者再1次入院8人,占16%,再2次入院6人,占12%,总再入院率28%;且对照组再2次入院人中,其中有3人由出院时的单眼发病发展为双眼发病。两组患者总再入院率比较: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2型DR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自我管理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结束后干预组患者自我管理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两组2型DR患者干预后护理满意度比较两组患者随访结束后,干预组患者非常满意46人,占92%;满意4人,占8%;不满意0人;患者总满意度100%。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21人,占42%;满意18人,占36%;不满意11人,占22%;患者总满意度78%。两组患者总满意度相比: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延续性护理干预模式应用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有效改善血糖水平,控制好血糖,维持治疗后视力,并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降低致盲发生率及再入院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患者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