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扶贫是当前社会的重要议题,受众通过大众媒介来了解当前扶贫工作的进展,而大众媒介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会依照自身的立场、编辑方针,进行新闻素材的选择、加工、文本意义的构建,从而形成自身的新闻框架。本研究以《人民日报》的精准扶贫报道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013年11月——2018年12月近五年的报道作为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从新闻框架理论的角度出发,按照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人民日报》精准扶贫报道的新闻框架建构和倾向,意在从中梳理出《人民日报》运用了哪些新闻框架来建构媒介现实,试图揭示媒介怎样通过对新闻素材的重组来完成新闻框架的构建,并对框架做出总结,分析优势和不足,进而提出完善的建议。本文在对样本进行分析时,建构了报道数量、报道主题、报道体裁、报道地域、报道版面、报道倾向6个类目来从形式上完成对框架的识别,进而从宏观的角度梳理出了《人民日报》精准扶贫报道在内容上从有效精准识别、报道驻村干部、展现脱贫成就、落实扶贫措施、致力于国际减贫几个方面进行框架的搭建。从内容的分布上,以落实扶贫措施报道最多,可见该领域是扶贫报道的重点。中观层面运用新闻图式理论来研究媒体对素材的重组过程,揭示媒体是如何通过对素材的排列组合来建构媒介现实。通过研究发现,“主要事件”图式场景所占比例最高,“后果”、“口头反应”这两个新闻图式相对平衡,“背景”和“评价”图式场景构建较少。可见媒体在对新闻素材的重组过程中,意在突出扶贫措施的实施过程和对脱贫成果的展现。微观层面从词语的使用角度和修辞中引述的分析,发现在词汇的使用上,以积极正面的词汇使用较多,奠定了正面的报道基调;在引述中,来自当地政府部门扶贫工作人员的引语较多,贫困群众的话语引用较少,凸显了官方话语框架体系。通过研究发现,《人民日报》精准扶贫报道的新闻框架展现了较强的政策导向性,彰显了党报的价值;坚持正面宣传,积极引导舆论;建构多种类框架,为受众了解议题提供多个角度。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报道文章框架模式固化;贫困群众自发脱贫的主体形象不突出;评论在报道体裁中所占比例少。在此基础上,笔者建议《人民日报》精准扶贫报道在新闻框架的组织建构上,打破固化的写作框架建构,增强文章的创新性;拓宽主题设置,平衡话语权;注重报道策划,实现传播方式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