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生态修复分区与生态修复模式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ka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岷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支流之一,其上游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长江上游高山峡谷地带,岷江上游地处高山峡谷地带,地形复杂,相对高差大(1500—3000m),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之人类的过度开发,使得该区域整个山地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已严重威胁着该民族地区的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威胁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展生态修复研究,保障新时期西南山区生态屏障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现已迫在眉睫,而该区域生态修复的核心就是要构建具有系统性、可持续性、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态修复模式。本研究强调生态修复的系统性,遵循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突破以往单纯注重生态修复并没有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论文研究中,将产业结构和当地生态保护相结合,开展具有结构与功能、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生态系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分区,探讨适应不同区域系统性、可持续性的综合生态修复模式,从而达到生态得以修复、经济得以发展、生态与经济和谐并进的多重目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岷江上游地区位于高山峡谷地带,地形复杂,地势起伏极大,垂直地带性显著,主要体现在热量、水分的垂直变化。气温和积温与海拔呈负相关关系,太阳辐射与海拔呈正相关关系。降水量与海拔在3300m以下总体呈正相关,在300m以上总体呈负相关;但在海拔为1300m-2200m的河谷地带,呈现明显的低降雨量异常区,其降雨量仅为400-600mm,不及海拔低于1300m区域降雨量的50%,且蒸发量大,干燥度系数高,表现为典型的干旱河谷特征。2、根据岷江上游区域分异特征,结合区域各环境要素的特点、生态服务功能、产业发展方向及产业结构,将岷江上游分为高山区、亚高山区、半山高半山区、河谷区(分为干旱河谷、温湿河谷)四个生态修复区。并分析了各区域内生态环境特点及主要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模式等,为探讨经济与生态可持续的生态修复模式奠定了基础。3、本文以土地利用变化为纽带,对该区土地利用特征、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岷江上游1986~200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效益变化正负并存,但负效益大于正效益。生态效益的降低主要来自于耕地和中盖度草地的增加,有林地和高盖度草地的减少。这也说明了人们对该区的开发大于投入,生态系统处于退化状态。通过分析生态效益的变化,进而为岷江上游生态环境修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4、基于以上的生态环境分异特征、生态修复分区及人类活动强度的分析,本研究确定了生态修复的立体布局分别为:温凉高山亚高山林牧旅生态恢复区、干凉半山高半山农牧旅优先发展区、干旱河谷林果粮旅优先发展区、温湿河谷林果粮牧旅综合发展区。并提出生态修复中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包括:水土保持型农村产业模式、资源能源型农村产业模式、生态经济型农村产业模式、市场导向型农村产业模式,同时根据各区域不同特点,提出了岷江上游生态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其他文献
针对航天产品数据包以人工管理为主,存在诸多问题。提出了航天产品原材料数据包信息化构建与管理目标,详细讲解了数据包信息化业务场景、系统架构、系统特点、主要功能以及应
国库集中支付提升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质量与水平,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长远、稳步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分析国库集中支付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探讨国库集中支付给会计核算工作带
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非均匀阵的高精度测向方法,并且给出了性能分析。相对均匀阵列,非均匀阵列具有测向精度高、阵元数目少、成本低等优点。本文首先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非均匀阵列
泵吸式泥渣外回流高效澄清设备具有药耗小、占地面积小、空间利用率大、出水水质好、回流污泥浓度大、回流量小且易控制等特点。絮凝区和沉淀区采用强化型网格和新型的螺旋斜
增强现实广告是近年来备受各界关注的一种新广告形式,在新信息环境、新技术和新平台下以其独特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脱颖而出,给正在衰败的传统广告注入新鲜血液。这类广告形式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