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视角的祁连山国家公园和谐发展评价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vec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经济活动对大自然的过渡干预,导致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生态系统逐渐衰退。在此背景下,社会各界不断探索生态系统的修复办法,以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因此,党中央部署开展国家公园试点,这是对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和加快生态修复的最大机遇,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祁连山作为西部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祁连山国家公园是我国首批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试点之一,其生态系统的运行及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关乎西部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因此,本文以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省片区为例,将共生理论引入和谐发展评价研究中,建立由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四个子系统组成的共生系统,并依据共生系统构建祁连山国家公园和谐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通过选取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省片区三个半农半牧的少数民自治县的具体数据,依据构建的和谐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指标筛选,利用熵值法、均方差法、层次分析法以及和谐发展评价相关模型,分别从国家公园和谐发展综合水平以及各系统协调性来对和谐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省片区三个县的三大子系统(人口子系统除外)与共生系统和谐发展综合评价值都呈上升趋势;在两两子系统分析中,三个县的人口子系统与资源环境子系统互相协调的能力相对较差,主要是由当地人口素质较低,靠山吃山的传统观念造成的;从共生系统的整体分析来看,三个县的协调发展度都呈上升趋势,其中肃北县协调发展度最低,从轻度失调状态发展为初级协调状态;对比分析发现,四大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状况差于两两子系统协调发展状况,说明国家公园内居民的生产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仍存在着矛盾。根据实证结果,本文指出了共生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这些问题从四大子系统本身及系统之间提出了促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
其他文献
目前国内对旅游扶贫的研究,大多是从旅游扶贫的模式、效应、战略思路等宏观方面的研究,文章立足于微观层面,分析福建省苏区老区红色乡村旅游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挑战,研究福建
<正> 除已确定的矿化类型(达尔马托夫型等)外,乌拉尔地区的铀矿前景与解决区域不整合含铀性问题密切相关。 在南乌拉尔,划分与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复向斜相接的乌拉尔褶皱带和贝
<正> 血尿。包括在祖国医学“尿血”和“血淋”病范畴中。“尿血”与“血淋”为两种不同的疾病,但是二者在症状、病因病机,治法等方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常互相转化,故将二
用锆石SHRIMP方法测定了狮泉河蛇绿混杂岩带中蛇绿岩的堆晶橄榄辉石岩、闪长岩墙和辉长闪长岩墙的U-Pb年龄,提供了狮泉河蛇绿岩形成和俯冲的时间约束。堆晶橄榄辉石岩的等时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受气候变化影响,其生长变化会影响生态系统的能量交换、碳循环和水循环。因此,区域尺度的森林地上生物量遥感估测是林业遥感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由于传统的参数统计模型不能有效地描述森林地上生物量与遥感特征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所以出现了一些非参数化方法,如k-最近邻法(k-NN)、人工神经网络(ANN)和支持向量回归机(SVR)等模型应用于森林生物量的遥感估测。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