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全面吸收甲骨文相關研究的基礎上,以W.Swadesh《百詞表》所錄的100核心詞為綱,對甲骨文基本詞彙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討,其語料來源主要基于《甲骨文合集》,并參照《殷墟甲骨刻辭類纂》。文章首先對甲骨文的字詞關係進行了分析,并理清了甲骨文詞彙的基本面貌,將《百詞表》的100核心詞分為名詞(58個)、動詞(20個)、形容詞(11個)、數詞(2個)、副詞(2個)、代詞(7個),共計6個篇章,分別予以研究,每個核心詞即是一個語義場,在各大語義場中又形成若干子義場,將相關的甲骨文詞彙分別歸入其中,結合文字、訓詁、音韻以及民族語文,同時涉足歷史、考古等多學科,對甲骨文核心詞的語義、語法、語音等進行了討論分析。整個研究立足刻辭,以語義為中心,分析其組合關係及聚合關係,以金文、傳世文獻對甲骨文詞彙的語義進行了補證,并結合民族語言等確定語義場上位詞。名詞和動詞是核心詞的重點,名詞細分作8類(人類、動物類、植物類、身體類、天象類、地理類、燃燒介質類、顏色類)側重語義的研究,考察其本義以及引申義,對“人”等詞比較了其與金文及後世的差异,對“來/麥”等詞進行了五期刻辭考察研究,并采用“以金證甲”、“以後推前”的方法,解决了個別空缺的甲骨文核心詞或意義空缺的情况,同時還對某些甲骨文(如(?)等)、刻辭的釋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動詞細分作5類(口類、眼類、耳類、身體類、四肢類)側重義位分析,語義引申,考察詞的結合能力,比較同類詞的用法差异,“說”、“殺”、“走”、“給”等語義場詞目豐富而系統,某些詞使用頻率很高,大部分詞在後世仍然沿用,基本意義沒有變化,但一些具有時代特徵的詞則在後世退出了基本詞彙的行列,有些甚至消失了;形容詞細分作2類(度量類、性狀類)側重語義及詞的結合能力的描寫和考察,部分詞在甲骨文中尚未出現;數詞細分作2類(單數類、複數類)即“一”和“二”,考察了它們在刻辭中與其他詞的結合能力,兩者都是高頻詞,刻辭中“十、三”的使用率高于“一”;副詞細分作2類(否定類、範圍類)、代詞細分作3類(人稱類、指示類、疑問類)這兩章研究側重語義結合語法、語音,認為“妹”、“蔑”在刻辭中可表否定,認為“朕”在殷代還可作賓語、定語,而“我”可表單數,甲骨文時代的人稱代詞系統并非沙加爾所言沒有出現和第一人稱複數“我”對應的第二人稱,研究表明,這個和第一人稱複數“我”對應的第二人稱詞“爾”在甲骨文中是存在的。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為漢語核心詞、漢語基本詞彙的全面研究奠定了基礎,彌補了核心詞研究中的甲骨文這項研究空缺,可為漢藏比較以及相關學科研究提供有益的資料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