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约20%-30%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有关。为了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进行研究,必须有可靠的动物模型。研究证实猪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与人极其相似,小型猪又具有饲养方便、体积小、易管理的特点,故本实验应用中国小型猪作为动物模型载体,采用颈动脉球囊扩张+高脂饲养方法,制作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动物模型。并通过多普勒超声、血管病理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各项指标,如动脉狭窄程度、粥样斑块的性质、病理特征、血流动力学等指标,验证该模型基本符合人体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过程及特点。白介素-17(Interleukin-17, IL-17)是新近发现的一种促炎症性细胞因子,是一种155个氨基酸的糖蛋白。IL-17来源于活化的记忆性CD4+T淋巴细胞,并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从而促进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应答、造血等多种功能。IL-17与数种慢性炎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但是,IL-17在动脉粥样硬化各个阶段所起作用刚开始进行研究。IL-17在动脉粥样硬化损害发展过程中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并有一定争议。一些研究发现IL-17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有保护作用,另一些近期研究发现IL-17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因此,IL-17的功能存在争议,有待更多的研究进一步诠释。第一部分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的建立目的建立小型猪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动物模型方法应用小型猪7头,进行普通饲料喂养1周后,对照组1头继续普通饲料喂养;实验组6头小型猪在氯胺酮麻醉下,对其右侧颈动脉进行球囊扩张,术后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分别在损伤后2周、4周、8周、12周,经前腔静脉抽血化验:血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并通过多普勒超声观察损伤处血管的血管狭窄程度、粥样斑块大小、性质、血流速度、内膜增厚程度,并与术前进行比较。12周后处死小型猪,解剖其颈动脉,观察损伤处血管病理改变。结果1、超声显示6头小型猪球囊扩张一侧(右侧)均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改变并血管狭窄。PSV、EDV均较造模前显著增高,血管管腔面积较造模前显著变小,并且可见不同类型的粥样斑块。而球囊扩张对侧颈动脉内径造模前后无明显差异性,此为比较的实验基础。2、术后血甘油三酯、胆固醇测定结果均较术前显著增高(p<0.05)。甘油三酯在2周时增高最明显。3、病理显示:球囊扩张侧血管呈现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内膜广泛增厚,可见大量泡沫细胞,可见新生血管,中膜平滑肌断裂、坏死,肌层变薄,广泛炎细胞浸润。而未进行扩张侧颈动脉经过高脂饲养也可见轻度内膜增厚,其余结构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应用球囊损伤+高脂饲养方法可成功建立小型猪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动物模型。通过超声和病理观察,证实该模型且基本符合人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各个阶段的基本特点,并有一定程度的狭窄,可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研究的可靠动物模型。第二部分白介素-17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中的表达目的观察白介素-17在颈动脉各层如内膜、平滑肌、粥样斑块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所取标本进行染色,照片,观察IL-17在损伤侧动脉及未损伤侧动脉管壁(包括内膜、中层平滑肌、斑块、外膜)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免疫荧光显示在损伤侧动脉粥样硬化明显处,IL-17抗体聚集,在粥样硬化斑块中表现明显,而内膜及中层平滑肌层IL-17表达较少;在未损伤侧颈动脉IL-17抗体聚集较少。结论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IL-17作为致炎性因子,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发展,尤其在粥样斑块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并与斑块稳定性有关。但IL-17发挥上述作用的机制仍不明确,需进一步研究阐明。全文结论1、应用球囊损伤+高脂饲养方法可成功建立小型猪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动物模型。通过超声及病理观察,证实该模型且基本符合人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各个阶段的基本特点,并有一定程度的狭窄,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可靠的动物模型。2、进一步验证了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测中的优势。3、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IL-17作为致炎性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发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并与斑块稳定性有关,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