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从医疗卫生服务供方角度,通过构建专业协作的调查工具,了解安徽省天长市县域医共体专业协作现状及存在问题,为天长市及其他地区完善县域医共体专业分工与协作机制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内容:1.构建专业协作理论框架和调查工具。2.分析安徽省天长市县域医共体专业协作现状。3.总结安徽省天长市专业协作实践中的主要障碍,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和政策文件研究,界定专业协作的概念和相关内涵;基于课题前期构建的理论框架,从专业协作层面构建调查工具,以安徽省天长市为案例开展实证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天长市县域医共体内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医务人员479名进行问卷调查,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专业协作的核心要素;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县域医共体专业协作的现状及主要障碍。结果:1.专业协作核心要素提取:根据课题前期构建的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理论框架,在专业协作层面,结合文献综述和专家讨论,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因子分析确定协作核心要素提取的合理性。2.天长市县域医共体专业协作现状政策措施:规定各级医疗卫生服务诊疗范围;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建立医共体内人才上下流动机制;加强对成员单位资金帮扶、激励和考核管理。具体协作形式:专科合作和联合病房,专家团队资源一体化、“1+1+1”师徒结对、远程医疗、双向转诊、“1+1+2”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等。基于理论框架的专业协作现状分析:专业协作实现程度评价总得分为(3.15±0.74)分;对专业协作价值认知的评价得分最高为(3.73±0.72)分。四个维度专业协作评价得分从低到高依次为跨专业服务规范与标准、专业间激励与约束机制、专业分工与协作和专业协作价值认知。3.天长市专业协作的主要障碍:不同医疗机构定位存在差异;缺乏具体疾病的分级治疗指南或路径;缺乏有效地激励机制和监督措施;协作紧密程度有待加强;双向转诊存在下转病人较少和缺乏执行力度等问题;未落实紧密型医共体等。结论:1.天长市县域医共体影响专业协作的因素包括:专业分工与协作机制是提高专业协作水平的核心要素、专业协作价值认知是提高专业协作水平的内在动因、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促进专业协作的外部动力、跨专业服务的规范与标准是开展专业协作的依据。2.天长市县域医共体专业协作的基本情况:已建立较完善的跨专业沟通协调机制,但专业协作模式较单一,跨专业紧密程度不高;不同专业之间的信任程度较好,基本能够共享“以人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尚缺乏有效地激励机制和监督措施;未建立完善的跨专业服务规范与标准。建议:1.探索多种形式的协作模式,加强协作的紧密程度。2.共享“以人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明确医务人员的协作目标。3.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措施,提高医务人员参与协作的积极性。4.建立健全跨专业服务规范与标准,保障连续性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质量。5.完善专业分工与协作机制,进一步推动紧密型医共体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