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地下水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具有严重的潜在环境风险和健康风险。然而,目前我国在法规体系、标准体系、监测网络、修复技术方面的系统研究尚比较缺乏。论文围绕某制药公司工厂部分区域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开展工作,在原料药厂房东西两侧及制剂车间周围布置了14个采样点,对地下水中PP金属、二氯甲烷(DCM)、VOCs等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原料药厂房东侧区域(SPW-1区域)地下水受到二氯甲烷和甲苯污染,其最高检出浓度分别达到440mg/L和2.11mg/L。以现场采样监测数据为依据,结合地下水流态分析和GORE分析结果,对现场地下水污染的程度和范围进行了界定,最终确定了污染中心位置可能是储罐。结合区域污染的特征,确定了采用抽提-废水处理技术对受污染区域的地下水实施修复。按照每一年测定一次,对修复过程地下水污染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测试,总结并评价了修复效果。经过第三轮修复后,二氯甲烷浓度降低至2.27mg/L,仍然超过荷兰干预标准,未达到修复目标;甲苯浓度降低至28.41.μg/L,达到修复目标。系统运行初期,修复效果极为显著,污染物浓度快速下降,污染物累积去除量快速增加;而系统运行中后期,污染物浓度和累积去除量变化趋于平缓,且在修复过程中出现污染物浓度反弹现象。最后对修复前后甲苯和二氯甲烷的健康风险指数变化进行了计算比较。结果表明,修复前二氯甲烷致癌风险指数为1.83×10-2,远远超过致癌风险警戒值,其中经口服致癌风险贡献率达到88.7%;修复后,地下水二氯甲烷风险指数大幅降低至9.46x10-5,但仍超过致癌风险警戒值,需要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