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描述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心理机制,阐述了于第二语言习得的认识论,在多学科理论基础上原创性地构建了“第二语言认知协同”论(简称“二语认知协同”论:英文全称为“Theory of Cognitive Integr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CISLA Theory)这一理论体系,旨在为第二语言习得这种语言心理提供一种理论认识,为这种理论应用于相关领域提供了各种可能性,并且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奠定一种新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普通语言学的研究开拓一个新的视野和领域。 什么是“第二语言认知协同”论?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二语认知协同”论可以理解成第二语言习得的一种范式,即语言习得和交流的心理规范和通约依据: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二语认知协同”论既是一种语言习得本能,本身又是一种语言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二语认知协同”论可以理解为一种语言认知心理,是一种认知方式。也就是说,我们至少可以从哲学、语言学和心理学这三个学科角度给“二语认知协同”论下定义。但是我们认为,“二语认知协同”最本质的一面就是它的语言学属性,而哲学属性和心理学属性则是它的支持属性,所以本文只是从语言学的角度给“二语认知协同”论下定义:“二语认知协同”论是研究学习者在异族文化环境中习得第二语言的理论;它描述了学习者在语言通约性的基础上接受“话语示范”和受到语境制约时,其认知心理机制参与并干涉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同时它还揭示了学习者对母语和目的语进行心理调节、使自己的中介语尽量接近目的语的心理活动。这个定义主要涉及到了“二语认知协同”论的性质、内核成分和工作原理。 “二语认知协同”论的性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二语认知协同”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