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加引起了人们对金融危机问题的关注与研究。在国内外相关的文献和论述中,很多人都提到了“金融危机是信用危机”的观点,但是人们对于“金融危机”和“信用危机”二者的关系仅仅是给予了简单的肯定,并未给出详细的理论探讨和说明。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金融危机就是信用危机?信用危机又是如何发生的?金融危机与其中的信用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紧密关系?在金融危机治理中,应该如何利用信用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以便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危机?现有马克思范式的危机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的危机理论都不能对此给出很好的解答。问题的根源在于已有理论对信用和信用机制认识的不足。西方经济学的信用研究主要是建立在制度分析、交易成本和博弈论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他们的信用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与信用行为相关的规则、制度、组织、法律、文化习俗、环境等外部因素。也就是说,在他们的理论当中,“信用”成了一个不可打开的“黑箱”。而马克思的理论中,信用理论虽然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却不是研究的重点,没有形成系统的深入认识。论文首先从信用概念出发,梳理了以往信用概念认识中的问题,引入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打开了经济学范畴中信用的“黑箱”,提出了信用概念的新界定。在这一新界定中,信用由二因素构成:信任和信任效用。简单来说,信用就是信任之效用。在信用概念新界定的基础上,论文进一步探讨了信用的内在属性(即主体双向性、关系性、心欲性和信息性)和信用机制,并探讨了信用、信用机制与金融及金融危机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完善了信用理论。以完善了的信用理论为基础,论文沿着信用的运行机制及其内在属性等线索,展开了对金融危机爆发、传染和消退等环节的信用机制的分析。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认识论层次,论文坚持实践辩证法;二是基本方法层次,论文坚持“系统抽象法”,即从实际出发,通过详细占有材料、实证与抽象辩证统一的分析,以概念运动为核心和主体,最终揭示事物本质的方法;三是具体方法层次,论文坚持运用比较、分类、归纳、分析、综合、演绎、图表、数据和模型研究法,以及个体与总体分析相结合等多种具体研究方法。此外还适当地引入了社会学和西方经济学的一些理论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一是提出了“金融危机的信用机制”这一新课题,建立了一个将金融危机和信用研究相结合的分析框架;二是提出了新的信用解释,并以完善了的信用理论为基础,对金融危机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行了全新的系统研究,进而对“金融危机是信用危机”的观点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论证,构建了完整的“金融危机信用机制”理论框架;三是以金融危机的信用机制运行原理为基础,从预防和应对两方面提出了金融危机治理的策略建议,并结合中国的特殊性,专门对中国的金融危机治理提出了一些建议。论文的主要结论包括:一是,金融危机的爆发过程就是信用扩张、信用膨胀、信用收缩和信用紧缩四个环节依次演化的结果。其中的关键环节是信用膨胀和信用紧缩,因此,简单来说,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信用膨胀后的信用紧缩。二是,金融危机的跨国传染本质上是信用紧缩的跨国传染。这种传染主要通过四种信用路径实现:主体双向性传染、关系性传染、心欲性传染和信息性传染。三是,金融危机的消退实质上就是,信用紧缩的无限趋0性与信用物质基础收缩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演化的结果。金融危机的消退主要通过三种信用路径实现:信用主体的退出、信用主体的自我修复和信用主体的外部救援。金融危机在消退中,还会产生四种信用效应:信用体系重构、财富转移、“财富蒸发”和收入再分配。四是,金融危机的治理应该以“烫平信用波动”为原则,在预防上尽可能阻止信用膨胀,在应对上坚持“该收缩的收缩,该救济的救济”原则。对中国的金融危机治理则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避免信用膨胀和信用紧缩传染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