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核果类果树砧木微繁技术研究

来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xia3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果类果树是我国十分重要的经济林树种,主要包括蔷薇科李亚科的桃(扁桃、鲜食桃)、李、杏、杏李杂交品种、樱桃等。目前,嫁接是核果类果树主要的繁殖方法。砧木是嫁接繁殖的基础,选择适宜的砧木,对提高栽培品种的产量、质量和抗性等具有重要意义。从美国引进的核果类果树砧木品质优良,与国内核果类果树主要砧木品种相比,具有突出的抗流胶病和根癌病的特性。引进核果类砧木胚培养体系和茎段再生体系的建立,不仅克服了胚发育不完全的问题,还能快速繁殖品种和育种材料,在核果类砧木良种快繁和育种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试验以引进核果类果树砧木为材料,取其茎段和成熟胚为外植体,探讨初代培养、继代培养、生根培养及练苗移栽各个阶段的生长条件,初步建立了茎段和胚培养系统完整的快速繁殖技术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砧木茎段外植体进行周年的消毒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取材时期为45月份,此时取材外植体病菌少,成活率高,容易诱导成苗。茎段外植体采用75%酒精消毒9 s,再用0.1%升汞消毒8 min,效果较好。2.经筛选,适宜砧木茎段的初代培养基为MS+BA 2.0 mg.L-1+ NAA 0.5 mg.L-1,诱导得到的丛生芽转接于增殖培养基MS+ BA 1.0 mg.L-1+ NAA 0.5 mg.L-1,筛选得到适宜茎段生根培养的培养基为1/2MS+ IBA 0.8 mg.L-1+ NAA 0.2 mg.L-1,生根率达96.8%。经开瓶炼苗的植株移栽至进口泥炭土+珍珠岩+酸性土(1:1:3)组合的基质中效果最好,成活率为88.9%。3.通过对基本培养基类型、激素种类与浓度和种皮处理等因子对成熟胚萌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MS为胚萌发适宜的基本培养基;诱导胚萌发适宜的BA浓度为4.0 mg.L-1,NAA浓度为0.5 mg.L-1;接种前采用20 mg.L-1 GA溶液浸泡种胚24 h,萌芽率高达73.7%,优于培养基中添加GA的方法,其种胚萌芽率高且试验操作简便;剥去部分种皮要好于其他种皮处理方式。4.提高琼脂含量和降低NH4+的浓度,可较好地控制胚培养丛生芽继代过程中出现的玻璃化现象。当琼脂浓度为6.0 g.L-1时,玻璃化现象基本消失;采用1/2改良MS(1/2NH4NO3)培养基,玻璃化苗发生率较低,仅为3.2%。5.经筛选,种胚丛生芽适宜的增殖培养基为MS+ BA 1.0 mg.L-1+ NAA 0.5 mg.L-1,增殖倍数高达6.2倍,健壮茎段接种于1/2MS+ IBA 0.8 mg.L-1 +NAA 0.2 mg.L-1培养基上,生根率高达96.7%;生根的植株移栽至进口泥炭土+珍珠岩+酸性土(1:1:3)组合的基质中效果最好,移栽成活率为87.0%。
其他文献
2015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副院长、中国呼吸内科著名专家韩宝惠教授领衔完成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个体化治疗的临床研究”荣获201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中
种子园是以获得高产量和质量为目的林木良种繁育手段。通过对种子园中母树及子代进行评价及选择,获得更多更好的种质资源,从而加快改良进程、缩短育种周期,并为今后的种子园改建
城市化所带来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使全世界的人类达成了共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城市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趋势。以举办“绿色亚运”为契机,对广州林业发展来说也是一次
面对本刊记者的采访,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民革副主委、安徽省农委研究员李爱青明确对记者表示,要说的话都已经写在自己向大会提交的建议中了.从建议中记者看到,李爱青代表一
社会网络作为一种视角来研究农民工的迁移和流动行为运用地比较成熟,它对农民工迁移者迁移信息的收集、迁移决策的作出、迁移过程的顺利进行以及在城市的现代化背景环境下的
[导读]美国坦普尔大学研究人员21日说,他们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首次成功地把艾滋病病毒从培养的人类细胞中彻底清除。新华网华盛顿7月21日电(记者林小春)美国坦普尔大学研究
目的研究枯草芽胞杆菌QM3对小麦种子萌发过程的影响。方法用不同稀释度的QM3菌液浸种小麦种子不同时间,在培养皿中培养7 d,用计数和根系分析系统-根系图像扫描仪分别描述小麦
桉树因其生长迅速、抗逆性强、用途广而在华南地区广泛栽培,桉树人工林已成为我国南方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以广东省高要市短周期桉树人工林和可类比树种林分
“我是来自农业界的政协委员,‘三农’问题自然是我参政议政的焦点和关注点.”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天津市副主委,天津市水产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王玉佩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
剧烈运动会导致机体功能潜力的下降和疲劳的累积,而在不同类型肌肉工作中,疲劳过程是在中枢机制和外周机制的参与下发展的.特定机制的优势取决于动作结构及完成该动作的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