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气道狭窄是临床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轻中度狭窄患者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咳嗽、气喘、咳痰费力和反复的呼吸道感染,而重度气道狭窄患者常表现为严重呼吸困难和频死感,呈强迫性端坐体位或前倾坐立位,喘鸣音和典型的“三凹征”,一旦发作病情凶险,随时可因窒息而导致死亡。气道狭窄的病因繁多,常见的有气管插管和(或)气管切开后插管所引起的气道创伤、气道感染性疾病如气管支气管结核、气管支气管软化、气管软骨炎、良恶性肿瘤的侵袭和压迫等。我国既往的气道良性狭窄主要因气管支气管结核引起,而近年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急救技术和呼吸支持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气管插管不当或气管切开后插管不当所导致的气道良性狭窄患者越来越多。目前关于气道良性狭窄的治疗研究较多,但疗效不甚理想。为提高良性气道狭窄的治疗效果,有必要对气道良性狭窄形成机制、发生发展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开展研究。我们通过损伤气管黏膜和(或)软骨建立气管良性狭窄的兔动物模型,并对建立模型(简称建模)的方法进行对比研究,旨在建立一种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为今后进行气道良性狭窄发病机制、发展过程、预防气道再狭窄、改进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等研究提供实验平台。材料和方法: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共45只,随机分为3组,A组(气管黏膜毛刷损伤组,经口气管尼龙毛刷刮擦)15只、B组(气管切开软骨损伤组,直接气管外科切开并缝合)15只和C组(气管切开气管黏膜毛刷损伤法,气管切开联合气管尼龙毛刷刮擦组)15只。通过胸部MSCT证实气管狭窄存在并测量狭窄程度,分别于2周和4周后处死实验动物,行大体标本和病理检查。统计分析:数据分析用SPSS17.0软件,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认为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气管狭窄模型成功率:气管外科切开缝合和尼龙毛刷刮擦的技术成功率为100%(15/15)。术后以解剖病理结果发现气管狭窄的存在为准,本实验兔气管良性狭窄的模型成功率为:A组为80%(12/15);B组为93.3%(14/15);C组为86.7%(13/15);总体成功率为86.7%(39/45)。2.影像诊断和狭窄程度:术后行胸部MSCT扫描以诊断气管狭窄存在,在胸部MSCT上测量并计算气管狭窄程度。术后2周A组气管狭窄程度为(41.5±8)%;B组气管狭窄程度为(51.4±9.9)%;C组气管狭窄程度为(58.4±7.9)%;术后4周A组气管狭窄程度为(61.7±8.8)%;B组气管狭窄程度为(69.6±6.1)%;C组气管狭窄程度为(78.5±4.2)%;术后2周和4周均发现B组实验兔气管平均狭窄程度与A组和C组的平均狭窄程度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C组实验兔的气管平均狭窄程度之间的差异则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病理检查:大体解剖观察可见气管损伤区出现狭窄,质较硬,表面附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清除分泌物为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光学显微镜检查气管壁显示:粘膜层局灶性坏死,毛细血管扩张并部分充血,同时伴有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浸润;固有层可见纤维母细胞增生,同时胶原纤维增多、增厚,排列紊乱,新生毛细血管增多;粘膜下层和外膜层可见少量炎性浸润,部分气管软骨可观察到断裂和破坏。结论:气管黏膜损伤法、气管软骨损伤法和气管壁切开联合黏膜损伤法均能成功建立气管良性狭窄动物模型,同时3种方法可以建立不同狭窄程度的气管狭窄动物模型,能够满足临床研究实验不同需求,在形态学和病理学上模拟临床气管良性狭窄病人的同时,亦能够为临床的相关研究提供较好的实验平台。与传统的建模方法相比,此3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实验周期短、动物死亡率低等优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