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业不诚信(academic dishonesty),又被译作学业欺骗,是指学生在学业中违反诚信准则的行为,如考试作弊、抄作业、剽窃他人论文等[20]。实践表明,学业不诚信行为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就已出现,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长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最终可能导致非常不良的后果,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诚信价值体系的稳定。以往国内外有关学业不诚信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自我报告的学业不诚信行为,且研究对象绝大多数是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群体。相比较而言,有关我国文化背景下小学生群体的学业不诚信行为的研究非常有限。本研究旨在从心理学视角,采用访谈、问卷调查和行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当前小学生学业不诚信行为的现状和表现形式,把握其对学业不诚信行为的态度和认知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在实验情境中考察小学生的学业不诚信行为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研究一以来自普通公办、含流动子女较多的普通公办(以下简称特殊公办)以及民办等三类小学的二至六年级的小学生(研究总样本量为2347人)为对象,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考察小学生自我报告的学业不诚信行为的现状和认知情况,及其在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年级间可能存在的差异。主要结果表明,当前小学生自我报告的最为普遍的学业不诚信行为是考试看别人答案和抄别人作业等风险低且不易被发现的行为。就学校差异而言,民办小学的学生自我报告的学业不诚信行为相对较少,认为学业不诚信行为带来的后果更严重,且更加不能接受学业不诚信行为。就年级差异而言,随着年级的增长,小学生的学业不诚信行为也在不断增多,然而其认为学业不诚信行为所带来后果也更严重;其中,六年级学生自我报告的学业不诚信行为,及其认为的学业不诚信行为后果的严重性均高于其它各年级。研究二以来自普通公办小学的二、四、六年级小学生(样本量为150,均未参与过研究一)为研究对象,采用改编的抵制诱惑范式,在实验情境下考察小学生的学业不诚信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学业不诚信行为被操作性定义为实验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偷看他人答案的行为,由事先安置在房间的摄像机所记录。结果表明,参与实验的小学生中,75.3%做出了偷看行为,且偷看行为的发生率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在影响因素方面,亲子关系类型对偷看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具体表现为:具有不安型亲子关系类型的学生,较其他亲子关系类型者更倾向于做出偷看行为。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当前我国文化背景下小学生学业不诚信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其相关机制,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在实践中更好地对儿童的学业不诚信行为进行引导、教育和干预提供有力的实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