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大脑对冲突信息的监控与加工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已有研究表明N2(即冲突信息出现后,大脑诱发的第二个负向脑电成分)和大脑的冲突监控有关。N2的潜伏期随冲突信息属性的不同而不同,因此,现有的研究中出现了几种N2的家族成分,如王玉平等人最近发现的冲突监控成分N270;和语言认知加工密切相关的脑电成分N250和N400等。N250和N400分别是靶字出现后250ms或靶字出现后400ms时诱发的脑电负成分,并有研究者推测这两个脑电负成分可能和文字的正字法加工和语义加工有关。本研究将继续通过事件相关电位,从冲突监控的角度来研究汉字的认知加工机制,同时探讨语言认知加工中对冲突信息的处理所诱发的N2成分与王玉平等运用数字、颜色等实验材料诱发的N270有何不同。实验一,以汉字大小一致(45像素-45像素)和大小冲突(45像素-75像素)两种汉字字对作为实验材料,考察汉字大小的冲突是否能引起大脑的冲突监控负成分。实验结果显示,汉字大小的冲突并未诱发大脑的冲突监控负成分,说明大脑对汉字大小的加工可能是意识下的自动加工。但是,汉字大小冲突条件下诱发了一个峰值和潜伏期都有显著差异的P2成分,说明汉字大小冲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被试的注意偏向。实验二继续利用汉字字对作为实验材料,不过这一次的冲突条件是汉字正字法(字形),即汉字正字法存在冲突的同义字和正字法不存在冲突的同一字。跟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即在靶字(汉字字对中的第二个汉字)出现后的250ms左右,正字法存在冲突的条件下诱发了一个更负的脑电成分N250,同时在400ms左右诱发了一个明显的P3成分。该结果说明汉字可能是以模板的形式存储于记忆中,当前后呈现的两个汉字正字法(模板)不一致时,引起了大脑的冲突监控,从而诱发一个负向的脑电成分N250。当大脑对汉字字对中的靶字(即第二个呈现的汉字)进行完前期的正字法加工后,随之通达语义。因为前后呈现的两个汉字是同义字,语义不存在冲突,因此在400ms左右出现的P3成分可能反映了大脑对汉字字对的语义信息的整合和匹配的过程。实验三的实验材料是汉字字体存在冲突的汉字字对(宋体-行楷体)和汉字字体不存在冲突(宋体-宋体)的汉字字对。结果显示,汉字字体冲突的条件下没有诱发明显的冲突监控负成分,但同实验二一样,在400ms左右诱发了一个明显的P3成分。这一结果印证了实验二的推论,即虽然前后呈现的两个汉字的字体不一致,但正字法并不存在冲突,因此没有诱发大脑的冲突监控。随着对汉字字体和正字法信息加工的完成,然后是对字对语义信息的整合,从而出现P3成分。本研究表明,模式识别理论中的模板说可能更能解释汉字语义加工前的认知加工机制。相对于汉字大小和字体冲突,汉字正字法信息的冲突可能和王玉平等人使用的数字、形状、空间位置等信息的冲突更具可比性。研究结果也暗示,对汉字正字法的加工可能是大脑对汉字加工的第一步,而对汉字大小和字体的加工可能是意识下的自动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