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探索阿帕替尼不同剂量强度对疗效的影响;对比阿帕替尼与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的疗效及耐受性,并探索可能的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为寻找阿帕替尼的最佳给药模式和优势人群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的晚期胃腺癌患者资料。收集应用阿帕替尼及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患者治疗前血液学指标,阿帕替尼药物剂量强度,用药后的毒副反应,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比较联合与不联合化疗组患者之间的差异。 结果:纳入研究的51名口服阿帕替尼的晚期胃癌患者中,单纯口服阿帕替尼组患者34人(66.70%),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患者17人(33.30%)。纳入疗效分析的患者48例,在反应率方面,阿帕替尼组患者1例(5.00%)对治疗有反应,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1例(9.10%),阿帕替尼联合化疗并没有带来额外获益(P=0.880)。在疾病控制率方面,阿帕替尼组11例(55.00%),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10例(90.90%)。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与单药阿帕替尼组相比,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有延长趋势(阿帕替尼组:4.2个月,95%可信区间2.70-5.70;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7.0个月,95%可信区间1.55-12.46,P=0.677)。阿帕替尼剂量强度与疗效的分析结果显示,低剂量强度<500mg)组17例(35.42%),中剂量强度组(500 mg-749 mg)25例(52.08%),高剂量强度组(≥750 mg)6例(12.50%),不同剂量强度组间总生存时间无显著差异(P=0.578)。进一步探索生物标记物与疗效关系研究中,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治疗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绝对值的比值,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绝对值的比值和淋巴细胞百分比是影响胃癌患者应用阿帕替尼的无进展生存期的相关因素(P均<0.050);治疗前血清CA724水平,淋巴细胞计数,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绝对值的比值,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绝对值的比值是影响总生存的相关因素(P均<0.050)。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血小板计数(P=0.018)和淋巴细胞百分比(P=0.019)是影响胃癌总生存的独立因素;血清CA724水平(P=0.018),淋巴细胞计数(P=0.004)是影响胃癌总生存的独立因素。在不良反应方面,阿帕替尼组可见乏力,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高血压,转氨酶升高,手足综合征和腹泻,但大部分均为Ⅰ~Ⅱ度。 结论:对于晚期胃癌患者,与单药阿帕替尼相比,阿帕替尼联合化疗并未带来额外的生存获益。本研究未能证明不同剂量强度的阿帕替尼对疗效有明显影响。标志物探索性分析结果提示,治疗前血小板计数及外周血淋巴细胞百分比是影响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因素;血清CA724水平和淋巴细胞计数是影响总生存期的独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