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规范”的概念被广泛地运用于法学、社会学、国际关系等诸多领域。吉列·列维在1963年将“规范”概念引入翻译研究,从而把“翻译”和“规范”结合起来。20世纪70年代,霍姆斯对翻译学科作了分类;埃文·佐哈尔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自此,翻译研究从纯粹的规定性和理论研究开始转向描述性、功能性、以及面向译语的研究。吉迪恩·图里借鉴了佐哈尔关于系统的概念并认为翻译是一种规范性的社会文化活动,同时他扩展了翻译规范的概念,并区分了三种翻译规范:初期规范、起始规范、以及操作规范。图里把翻译规范研究置于译语文化系统中,从描述性研究角度进行翻译规范研究。
《聊斋志异》作为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代表作,成书于17世纪晚期,以鲜明深刻的社会意义以及生动独特的语言为特色,为中国文言小说注入了新活力,并被誉为“中国小说集大成者”。该小说英译本众多,本论文试从图里的翻译规范论的角度,对翟理斯和维克多·马尔&丹尼斯·马尔翻译的两个译本进行研究,并着重以《罗刹海市》作为范例分析。作者尝试在译语文化系统中,动态地描述翻译规范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操作并影响译者的翻译决策,客观地解释受一定时空限制的翻译者的翻译行为。为了更客观地分析译者的翻译抉择和翻译行为,本论文将采取描述性翻译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
因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以及时代属性的不同,在不同的翻译规范制约下,译者翻译过程中做出不同的抉择。翟理斯在翻译过程中主要倾向于译语规范。他出生于维多利亚时期,该时期文学风格拘泥而谨慎。而彼时中国处于清朝末期,跨文化交流甚少。为了给对中国几乎一无所知的英语读者呈现生动画面,扫清读者语言障碍,翟理斯采取了诸如文化替代、意译、改译和添加注脚等翻译策略,从而使他的译文对于英语读者来说更具有可读性。而丹尼斯·马尔和维克多·马尔则受源语规范影响较深。该译本出版于科学、文化、文学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日渐频繁的20世纪80年代末。两位译者主要遵循源语规范,保留了原文中特有的中国文化和语言特色,主要采取了直译的翻译策略。最后,作者反思了本文研究限制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