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对于人类具有重要价值,在人多地少的实际国情条件下,对我国农民更是有着特殊的重大意义,兼具生存保障等命脉功能。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随着现代农业发展迅猛、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进程加速等各种背景条件的急遽变化,“三农”问题中新型土地生产关系的创制愈发凸显,制约了新阶段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亟待规范与创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纷纷进行了一些农村土地流转方面的实践探索,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也由此出现了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目前,国内外有关农村土地流转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多,但各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着根本差异。而国内农村土地流转研究则更为庞杂,内容涉及耕地流转、建设用地流转、失地农民问题、土地整理、农业规模经营等诸多方面,既有经济、社会、管理、法律视角,又有一定理论分析、定量分析、具体乡村个例,但实际上大多停留在对微观层面的定性描述上,缺乏政策性引领的深度和广度。本论文希望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可允许引证的一些内部个案数据和总体规划资料为数据来源,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部分省市农村土地流转实践探索为例,对当前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进行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综述性研究,从而进一步形成有效对策,使本研究成果能够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有利于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正确进行。第一,通过阐释资源配置理论、农户行为理论、公共政策理论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概念及相关理论,旁引有关学者对中国农用土地利用行为的观点,明确指出现行耕地保护的经济约束机制存在缺陷,政策法规制度滞后于土地承包经营过程,在解决一些矛盾时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提出要慎重对待农村土地流转,深入总结和分析现阶段土地流转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第二,对新中国农村土地基本制度的历史变迁,包括土地改革、初级合作社、人民公社制度、家庭联产承包制等四次农村土地制度变革进行阐述,以及内在历史逻辑分析,进一步例举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山东的“两田制”模式、发达地区的“反租倒包”模式、浙江等地的土地信托模式、贵州等地的湄潭模式等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状况,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方式的概貌、运行方式效果、历史经验以及缺陷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阐释了在我国土地是农民的最重要资产的情况下,农业发展所需资金最终还必须依靠农地制度创新来解决。第三,对影响我国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决策的因素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并结合福建省部分县市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实际调研数据分析,从农户农地转入与转出两方面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状况、农户农地流转的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同时对农村土地流转实践中的正效果进行深入考查。第四,重点研究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户的收益权、增值收益等生存权益与保护机制,结合农村土地流转侵权案例逐步阐明:在现阶段,农地流转政策是农村土地流转保障法律制度构建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要强化农地流转的审核与监督,赋予农民享有公平的土地流转收益、参与集体土地事务权利以及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要进一步完善失地农民补偿机制,以公益诉讼保护农地流转合法权益,把农地使用的受益权真正交给农民,农村土地流转保障法律制度也是实现农地流转政策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第五,选取介绍日本、印度、智利、美国、菲律宾等国家及台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土地交易制度的主要做法、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分析其经验教训对我国的启示。认清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对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认识不清、流转机制不完善、流转行为不规范、个别地方绕过国家土地法规、农村土地流转监督机制不健全。进而提出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是中国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深化中国农村改革,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需要,政府必须处理好土地的农业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之间的关系。土地承包制度中诸如土地流转不畅、人地矛盾突出等问题还有待解决。第六,结合国外有关经验教训和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分析,探讨提出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进行政策性思考与建议,从政治、经济、法律等视角,研判农地流转在未来发展趋势和相关的政策规制可能性等。提出规范农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建议,要建立健全农地流转机制,培育和规范农地流转市场,正确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加强农地流转基础配套制度建设,协调推进相关领域配套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