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开发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以期为社区护理人员寻求有效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采取文献研究,分析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方法、内容、形式、评价等内容,结合课程的内涵,以情境课程设置模式为理论框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4个方面进行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构建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方案初稿。采取专家会议法,计算专家权威程度系数,将专家对课程方案初稿的意见及建议进行整理,形成健康教育课程方案修订稿。采用便利抽样选取保定市某社区9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干预方案,进行预实验,比较脑卒中患者接受干预方案前后健康知识、信念及健康行为改变情况,同时对该人群及其家属,以及社区医务工作者就教育课程内容、授课方式等方面的满意度及可接受性等进行质性访谈,进一步完善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形成《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干预方案终稿。结果:(1)文献分析结果:通过对纳入文献进行分析,形成健康教育课程雏形。(1)教学目标:按Bloom(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进行设计,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3个领域,共25项,其中认知领域目标6项,情感领域目标6项,行为领域目标7项;(2)课程内容:以“知信行模式”为课程内容设置的核心理念设置课程内容,通过评估患者健康知识、信念和行为方面的薄弱点,分析患者需求,形成课程内容,并与教学目标相对应,共分为脑卒中基础知识、用药及并发症预防、健康信念及健康行为、康复锻炼及血压、血糖测量6个模块;(3)教学方法:基于不同的课程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文献资料采取包括以集体讲授、小组讨论、一对一等方法,共四次课;(4)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主要依据,采取诊断性评价、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2)专家会议结果:共有7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参加此次专家会议,专家权威系数为0.9075。根据专家“增加课程次数,以保证教育效果”、“进一步规范化健康教育手册和教案中的相关内容”、“修订每次的干预时长,视课程进展及教学目标完成情况,每次课程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之间”等意见修订健康教育课程初稿,形成健康教育修订稿。(3)预实验结果(1)干预前后比较: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知识干预后(26.44±2.56)较干预前(18.67±3.32)明显提高(P<0.05);健康信念干预后(120.00±15.23)较干预前(108.44±15.08)明显改善(P<0.05);健康行为干预后(87.11±5.35)较干预前(76.44±6.95)明显提高(P<0.05)。(2)质性访谈结果:患者及家属对该课程满意度达到100%,社区医务人员也对本课程方案表示充分肯定。同时患者提出在课程中增设“健康热线”,并合理运用“微信”平台,及时为患者答疑解惑,干预时间短,建议增加干预时间。并将血压、血糖、血脂等作为评价指标等建议。(4)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方案终稿:包括健康教育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3个领域;教学内容包括脑卒中基础知识、用药及并发症预防、脑卒中健康知识、健康信念、健康行为及康复锻炼和血压/血糖测量6个模块;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反馈法、演示法、经验分享法、个别交谈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采取集体讲授、一对一、小组讨论等形式,每周干预1次,每次30-40分钟,共干预3-6个月;教学评价采取课程实施之前通过问卷调查患者健康知识、信念及行为的诊断性评价,课堂提问、小测验等过程评价和患者健康知识、信念、行为改变的终结评价;最终形成的教学材料包括健康教育手册(教材)及健康教育方案。结论:以情境课程设置模式为理论框架,通过文献研究、专家会议法及预实验设置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方案,教学内容全面系统,教学目标可测量,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的教学材料内容科学全面、形式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并且简洁实用,有一定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