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产业园是循环经济实践的主要载体,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目前学界相关研究呈现三个特征:①在城市、省域和企业层面研究多,园区层面研究少,而园区又恰恰是实施循环经济战略的重要平台,存在研究与实践需求在空间上的脱节。②物质流分析方法多,且主要创新是在对不同区域、行业进行研究时的物质流分析指标体系创新,对物质流管理研究少,而物质流规划与管理恰恰是实现循环经济战略的关键途径,存在研究与实践需求在技术方法上的不匹配。③园区循环经济研究重结果不重过程,园区循环经济综合评价往往只评价经济效益,忽视物质流过程效率,存在研究与实践需求在侧重点上的错位。基于当前学界研究的上述问题,本文拟通过系统论视角,重新审视循环经济的物质流过程,通过对关键物质流节点的识别,进行切合实际的物质流管理优化。并结合案例研究,修订物质流管理理论模型,使之能够应用于指导循环经济园区的建设与管理实践。具体工作如下:在理论研究方面,本文在第一章与第二章主要围绕循环经济相关理论基础及物质流分析的理论基础展开。在系统论视角下审视循环经济理论,认为①循环经济理论基础来自系统论,通过系统论认知循环经济过程,就会回避当前国内外过分重视循环经济末端排放要素,转而重视循环系统中各个环节参与的子过程;②对于循环系统内部过程的探究应当采用物质流分析方法,明确“量”和“向”,在刻画循环经济物质流过程的基础上向物质流规划与管理延伸;③对物质流效率的考察有不同的角度,在对循环经济物质流效率分析时更应当看重系统内部循环代谢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率等过程指标。④循环经济建设的目的不仅是提高经济效益,在综合评价中应当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评估循环经济带来的社会效益和其他非节能减排类的环境效益。在模型研究方面,本文在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分别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第三章提出针对园区循环经济过程的园区循环经济物质流模型。对园区循环经济的企业层面和系统层面进行模式识别,并提出了多种循环经济物质流组织模式,辨识了循环经济物质流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其次,第四章在企业层面和园区层面提出了园区循环经济物质流管理的模型。包括针对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法和多主体博弈分析模型,以及针对园区循环经济系统的物质流自适应管理模型和物质流时空过程管理模型。认为在企业层面,园区循环经济物质流管理的重点在于副产品交易价格与技术改造成本;在系统层面,管理的重点在于物质流过程设计,通过物质流过程规划不仅可以增强效率,还可以增强系统自适应能力。最后,第五章讨论了园区循环经济物质流系统评价模型。包括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模型和基于能值分析的循环经济能值效率评价模型。前者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更有利于识别园区循环经济物质流过程中的问题;后者通过定量分析,从能量转换与消化角度反映了系统的效率,分析过程逻辑性更紧密,但分析角度有限。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第六章围绕分析、管理、评价三个模型分别进行实证研究。案例一,循环经济物质流分析实证研究,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序列角度分析了甘肃省物质流特征,并检验了其时间滞后特征,从而获得了影响甘肃省循环经济物质流效率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政策建议;案例二,园区循环经济物质流管理实证研究,以新兴的扬州静脉产业园为研究对象,提出LCA-MFA的园区循环经济物质流规划方并实践,通过情景分析,模拟出2015年和2020年园区发展情况;案例三,园区循环经济物质流评价实证研究,以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无锡新区生态工业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将两个园区2008至2011年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特别是对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能值分析,并针对新兴园区循环经济特征来优化传统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前述三个案例实证分析,认为①较省域层面,园区层面的物质流数据不易获得,而且系统内的社会效益程度不同,因此在园区循环经济物质流的实践中需要对传统的指标体系进行适应性调整;②能值分析较传统综合评价方法更侧重自然环境,解释范围不如后者;③当前我国园区的循环经济建设经济效益不太显著,循环经济建设速度不如传统经济速度,因此虽然园区经济总量提升,但可持续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