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主要作用是帮助用户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它是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米尔格伦(StanleyMilgram)的“六度分隔理论”构建的网络。
SNS与博客(blog)、维客(wiki)等形式一样,皆为Web2.0体系下的技术应用构架。与Web1.0下专业媒体机构主导的网络信息传播生态不同,博客、维客、SNS等Web2.0技术将信息传播主动权还给了普通大众,为个体提供了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的独立空间。
SNS旨在实现人际关系网络化,把零散的网络个人信息组合起来,形成独特的社区。SNS独特的地方不是在于它能够让用户认识新朋友,而是它能帮助用户建立自己的社会网络关系,并使其可视化。用户可以利用SNS复制、延展、维护真实世界中的交际圈。
好的理念催生好的市场的反应。从市场表现上看,Myspace.com取代Google.com成为互联网表现最佳网站。而2007年10月,微软对美国知名校园社交网Facebook.com投资2.4亿美元,获得其1.6%的股份,按该标准计算,Facebook.com的估值达到约150亿美元。在国内,根据iResearch艾瑞咨询最新推出的网民连续用户行为研究系统iUserTracker的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6月,中国交友社区类网站用户覆盖人数达到7503万人。国内知名校园社交网-Xiaonei.com积聚了2200多万活跃用户。
尽管近两年来SNS概念被炒的火爆,SNS网站也层出不穷。但国内的SNS多是对国外SNS网站的简单模仿,对国内用户的内在需求和特性考虑较少。在用户对SNS概念逐渐失去新鲜感后,SNS网站将可能面临用户的大规模流失。因此,有必要对SNS的受众调查研究,分析其使用SNS的行为,寻找其使用SNS的动机,进一步指导SNS网站的健康、持续发展。目前,对SNS的学术研究也如火如荼,但却鲜有对SNS使用行为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
本文选取校园SNS作为研究对象,采用Davis的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Acceptance Model)这一在信息系统接受领域广为应用的理论来研究校园SNS网站的使用行为,并通过SPSS等统计工具对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而找出影响校园SNS网站接受行为的因素,为校园SNS网站的发展提供建议。
研究采用技术接受模型,在模型原有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两个变量的基础上,根据校园SNS网站特性引入沉浸体验、感知趣味性、感知风险三个新因素建立理论架构。通过问卷调查法,本文收集了101份有效问卷进行量化统计分析。根据理论架构,本研究探讨“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趣味性”、“沉浸体验”、“感知风险”五个因素是否影响校园SNS网站使用者的“使用意向”。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
(1)校园SNS网站使用者对校园SNS网站的感知有用性会显著直接正向影响其接受态度,进而通过接受态度间接正向影响行为意向,但感知有用性不能直接激发使用者的使用行为。
(2)校园SNS网站使用者对校园SNS网站的感知易用性对态度具有正向影响并以此来影响行为意向。
(3)在校园SNS网站使用中,校园SNS网站使用者的沉浸体验不会显著影响其接受态度,也不会显著影响校园SNS网站接受行为意向。
(4)校园SNS网站使用者对校园SNS网站的感知趣味性对使用的态度和行为意向的影响作用很强。当使用者认为某项技术有趣、好玩的时候,就会产生积极正面的态度,比如高兴、兴奋、满足等等,并影响使用的行为意向。
(5)在校园SNS网站使用中,校园SNS网站使用者对感知风险的看法会显著影响其使用的行为意向。
最后,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如何更好地发展校园SNS网站提出了若干建议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