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2007到2013年5-9月间常规和非常规资料以及6小时一次的NCEP1°×1°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资料以及WRF模式资料,将长江中下游地区暖区暴雨按天气形势划分为冷锋前暖区暴雨,暖切变暖区暴雨以及副热带高压内部暴雨三种类型。统计表明暖区暴雨一般发生在距离切变线(锋线)100-300km的暖区内。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冷锋型降水强度偏弱且分布均匀,主要出现在5、6月;暖切变型发生次数最多,降雨强度大,主要发生在6、7月,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偏南部;副高型发生次数最少但强度较大,主要发生在7、8月。暖区暴雨的发生次数及强度在大别山、皖南山区较为集中。(2)暖区暴雨中短时强降水贡献大,且降水强度越大,短时强降水所占比例越大。(3)冷锋背景下的暖区暴雨一般产生在锋前低压槽中,暴雨落区与高低空急流耦合有紧密联系;暖切变型暖区暴雨以低层暖切变线为主要天气背景,地面常有弱静止锋,水汽条件优越,暖区对流活动与中尺度急流结构、地形强迫等因素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副高型暖区暴雨与局地的水汽积累和对流不稳定条件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据此建立三类暖区暴雨的概念模型。利用WRF数值模式模拟一次暖区暴雨过程,降水量级与落区与实况大致相同,模式很好地模拟出了水汽场,风场以及大气不稳定状态,验证了前面得到的概念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