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阐释学是一种关于理解与解释的理论,它与翻译操作过程有着诸多联系。其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已得到广泛研究。然而运用最多的还是视域融合、前理解和效果历史等阐释学核心概念。“视域融合”是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任何理解都是以理解者的“前见”为基础的,前见构成了理解者的特殊视域,而文本总是含有作者的原初视域和先前读者的视域——这构成了文本的历史视域。前者与后者必然存在各种差距,这种差距是一种历史的存在。理解出现在这两种视域的交融之中,这就叫做理解中的视域融合。 本文尝试以“视域融合”为理论基础,对《孝经》的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孝经》是儒家阐发孝道的一部经典著作,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之一。然而其英译研究比较滞后,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迄今为止,英译《孝经》的人屈指可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英国汉学家、传教士理雅各以及比较哲学家安乐哲的译作。文本将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对此两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译者主体性在两个译本中的体现,以求对典籍英译提供一点借鉴。 本论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孝经》及其英译本情况。然后简要介绍了译者主体性在哲学阐释学融合理论下的体现以及视域融合与典籍翻译的关系。进而通过译者主体性在三度视域融合过程中宏观与微观的体现,理论结合实例,探讨了两英译本特色产生的根本原因。最后探讨这一研究带给经典翻译的启示。本文最终得出结论:安乐哲和理雅各译本各有千秋,但从视域融合视角看,可能安乐哲的译本略胜一筹。视域融合对解读翻译过程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中国经典文化走向世界亦有一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