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因为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等因素,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对此,前人已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但目前对于其恢复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 NVU)是最近几年研究的热点,强调神经元、血管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基质蛋白等之间作为一个整体,相互作用,动态的对疾病的病理生理学产生影响。本研究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头穴丛刺法对脑缺血后神经血管单元重塑影响的机制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头穴丛刺治疗卒中后大鼠神经功能的评分变化及缺血半暗带区域血管新生表达情况的变化,借以阐述其病理变化过程及恢复机制。目的:观察头穴丛刺法对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及缺血半暗带区域CD34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表达的影响。方法:订购54只雄性SD大鼠,250-280g,随机分为模型组A、假手术组B、头穴丛刺组C,每组内又按治疗时长分为1d、7d、14d三个时间点。A、C组采用颈总动脉穿刺法制成MCAO模型,B组仅分离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 CCA)。A、B组不做任何治疗,C组予头穴丛刺治疗,1次/日。三组均常规饲养。分别于术后4h、取材前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灌注固定后取鼠脑包埋、切片。用免疫荧光法对标本上的CD34抗原染色,并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MCAO大鼠缺血半暗带区域CD34微血管的表达。结果:1.神经功能评分4h时:A、C组与B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造模及分组成功;A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具有可比性。1d时:C组神经功能评分略优于A组,但A、C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头穴丛刺治疗1次具有一定疗效,但未见明显差异。7d、14d时:A组与C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头穴丛刺治疗对MCAO大鼠的行为学症状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MCAO大鼠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具有积极意义。2. CD34微血管密度1d时:A、c组CD34的MVD低于B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是因为缺血半暗带区域大量血管缺血坏死,而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还未组成血管形态有关。而C组MVD略高于A组(P>0.05),说明早期头穴丛刺治疗,对缺血半暗带区域的血管的凋亡具有保护作用。7d时:C组MVD明显高于A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头穴丛刺能够促进MCAO后大鼠缺血半暗带区域的血管新生。14d时:C组MVD持续升高,而A组MVD明显降低,且C组与A、B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可延长血管新生的时间,促进血管新生。3.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梗死区几乎无血管新生,新生的血管密集分布于缺血半暗带周围,血管形态扭曲不规则,并向梗死区包围。结论:1.头穴丛刺法能够改善MCAO大鼠的行为学症状,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2.头穴丛刺法能够提高MCAO大鼠缺血半暗带的微血管密度,促进血管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