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程度显著提高。教育均衡发展体现的是一种公平公正的理念,这不仅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而且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是对教育公平思想的可操作化、可实践化。优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上海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的现实需要,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率先基本实现上海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态势,上海的基础教育也在同步快速发展,不仅平稳渡过了历史上少有的生源高峰期,而且普及水平与教学质量均得到显著提高。到上世纪末,上海已经全面普及了从学前3年到高中阶段的15年基础教育,基本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有些指标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然而,和经济的发展一样,尽管近年来上海基础教育有了新的发展,但由于受地域、环境、经济发展和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城乡间、区域间、校际间、学段间的发展与优质均衡教育的要求还有距离,主要表现在:中心城区整体发展水平比郊区县高、初中的均衡程度比小学高、初中阶段学校间的差异比区县间的大、小学阶段区县间的差异比学校间的大。这些必然会影响到上海基础教育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实现政府投入的均衡、学校管理水平的均衡、师资队伍的均衡和生源的均衡,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整体。其中,人力因素,即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实现学校管理水平以及师资队伍均衡发展的前提与必要条件。推进上海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把均衡发展作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造薄弱学校,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深化升学制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区域内基础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在师资调配、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与义务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逐步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均衡问题,并且在观念、体制、政策等方面有所突破,营造有利于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环境。本文借鉴国内外一些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通过对上海基础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影响均衡发展的因素,提出建立科学的人才流动模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待遇、降低教师单向流动趋势、加大市级财政投入、完善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落实区县政府职责、完善区县财政教育拨款制度等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以期为上海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带来一些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