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是一种少见的颅内血管疾病,它是发生在硬脑膜以及其附属物--大脑镰、小脑幕的一类异常的动静脉交通的血管病变。该病约占颅内血管畸形的10%~15%。可发生于硬脑膜的任何部位,但以横窦、乙状窦、海绵窦及小脑幕多见。临床上轻者可有颅内血管杂音、搏动性耳鸣、突眼,重者可发生颅内出血等严重病变。多发生于成人,男性多,60%的病人在40~60岁之间,亦有新生儿发病的报道[1]。其发病机制有如下学说:一、先天性学说;二、后天性学说:1.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学说;2.“恶性循环”学说;3.新生成学说。目前普遍认为DAVF是由后天性机制导致的,静脉窦血栓形成后的静脉窦高压[2][3]导致了生理性的动静脉通道开放,同时大量生化因子促进了新生血管的增生,从而形成了DAVF。然而,关于DAVF的具体发病机制目前还尚无明确定论。以往的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aserDopplerflowmetry,LDF)、普通光学和电子显微镜等技术均无法对DAVF微循环增生的各种参数进行实时检测。利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可以实施对脑皮层的全局血流检测,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具有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特点。本文将利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探讨DAVF后大脑皮层微循环的血流变化及其机制。目的: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活体光学脑功能成像技术:激光散斑成像[4],动态监测硬脑膜动静脉瘘发生发展过程中硬脑膜及脑皮层微循环的形成以及血流量的变化,以证实硬脑膜动静脉瘘形成过程中确实有侧支循环的开通。方法:制作静脉高压DAVF模型,于不同病程中(术前、术后即时、术后1周、2周)应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实时监测大范围DAVF硬脑膜及皮层区域内的新生血管的形成以及其流速的变化。结果:在大鼠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模型中,由于静脉窦高压,在2周内,上矢状窦的血流速度先下降后再缓慢上升至比基线低的水平,上矢状窦属支的血流速度先下降再上升至比基线以及第2周上矢状窦血流速度更高的水平。上矢状窦脑皮层已经有较明显的侧支血流形成,侧支血管的血流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血管形态逐渐清晰可见。结论:硬脑膜动静脉痿形成的静脉高压可导致上矢状窦属支血管的血流量先下降再上升,新生的侧支血流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血管形态逐渐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