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采用粗放的发展模式,浪费土地资源,随着经济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地资源与人类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资源、环境等的承载力越来越差。对此,国家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优化国土开发空间,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等的设想。其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规划、土地整理等项目的陆续开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条新路子,那就是规划先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模式。农村居民点整理是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一项重大工程。农村居民点整理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实现规模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其次,农村居民点整理能够有效增加耕地面积,保障粮食安全。 本文以山东省临沂市费县为研究区域,对农村居民点整理评价理论基础、评价方法和布局优化模式进行了研究,为费县进行新一轮土地规划修编、集约利用土地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共赢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其他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农村居民点节约集约利用效果评价。依据农村居民点节约集约利用效果评价原理和方法,构建农村居民点节约集约利用效果评价体系,确定评价因子及权重,最终确定各个乡镇的节地效果评价值,最终确定了各个乡镇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控方向。 (2)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评价。根据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评价原理和方法,选取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指标,包括地形条件、社会经济等指标,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最终确定费县农村居民点最佳布局。 (3)农村居民点整理适宜性评价。结合农村居民点节约集约利用效果评价结果和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评价结果,将各居民点划分为潜力优势区、低值迁并区、布局优化区和高比例区,并与实际情况比较,确定农村居民点用地最佳优化方案。 (4)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根据农村居民点节约集约利用效果评价原理、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及整理适宜性评价结果,将费县农村居民点分为四种整理类型:分别是驻地村、中心村、保留村和迁并村,并分别采用不同的发展模式,驻地村采用城镇化发展模式;迁并村采用中心村建设模式、保留村采用村庄内部优化改造模式,迁并村采用迁并模式,最终形成费县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