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生态足迹模型为基础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自贡市为例,用生态足迹模型估算自贡市近11年来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赤字(盈余)。用耕地生态供需平衡模型进行耕地生态供需平衡的区域差异分析。采用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多指标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评价自贡市近11年来的可持续发展,并分析自贡市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其主要研究结果有:(1)近11年来自贡市人均生态足迹的年平均值为0.9159hm2/人,呈波动下降趋势。该市近11年来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年平均人均生态足迹的占比为:化石能源用地(63.02%)>耕地(25.8%)>草地(10.36%)>建设用地(0.39%)>林地(0.22%)>水域(0.19%)。近11年来自贡市年平均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271hm2/人,呈下降趋势。其中,林地和水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逐年增长,耕地、草地、建设用地的生态承载力均为下降。其年平均人均生态承载力的构成为:耕地(72%)>草地(25.89%)>林地(1.7%)>水域(0.26%)>建设用地(0.15%)。近11年来自贡市年平均人均生态赤字为0.6447hm2/人,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各生物生产性土地年平均人均生态赤字的比例为:化石能源用地(95.17%)>草地(2.43%)>耕地(2.25%)>建设用地(0.52%)>水域(0.16%)>林地(-0.53%)。(2)近11年来自贡市耕地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六县区间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的差异在呈减小趋势。该市耕地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县区之间生态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的差异增大。近11年来全市耕地生态供需平衡指数EI从1.12下降到1.09,耕地生态供需平衡有所好转,呈临界超载状态。分县区来看,自贡市耕地生态供需平衡指数(EI)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四区与两县的差异来看,四区近11年来EI的状态无明显变化,其耕地生态供需平衡评价等级也无变化。两县的EI状态降幅较大,荣县和富顺县的EI值降幅分别为11.08%、20.99%,其耕地生态供需平衡评价分别从平衡有余变为盈余、超载变为平衡有余。(3)在基于生态足迹的可持续发展多指标评价方面,近11年来自贡市单位万元GDP生态足迹逐年递减(从2006年的0.8629hm2/万元下降到2016年的0.2063hm2/万元),表明自贡市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实现对资源的集约利用。该市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略有下降(在0.77~0.898之间波动,均值为0.837),说明自贡市的生态足迹构成基本稳定。自贡市生态系统的经济发展能力指数呈波动下降趋势,表明自贡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自贡市生态压力指数和生态足迹指数在前期(2006-2011年)均呈下降趋势,近三年自贡市生态压力指数和生态足迹指数有所好转。近11年来,该市年均生态足迹指数为-2.385,区域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较为突出,但近几年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近11年来自贡市年平均生态协调度为1.243,表明自贡市生态需求大于生态供给,处于生态不平衡状态。(4)自贡市在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着能源消费量过大,耕地生态承载力较小,区域差异显著等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行更为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优化产业结构以及退耕还林还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