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影响机制的不同,中国中央银行所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前者主要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后者主要包括利率和汇率。根据货币市场均衡理论,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是“量”、“价”一致的。但本文对中国2003-2012年GDP同比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广义货币供应量、调整后存款准备金率和实际利率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却出现了“价”与“量”的不一致,即频繁地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等数量型工具,而人为地控制利率等价格型工具处于较低的水平。 中国货币政策数量型工具与价格型工具运用过程中的不一致,虽与传统的货币政策理论不符,但却在全球经济萧条的国际背景下实现了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货币政策目标。这说明中国货币政策当局数量型工具与价格型工具的运用有其一定的合理性,有其特殊的现实考虑。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冲外部流动性,政策阻力较小;其次,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价格性工具调控通货膨胀的渠道不畅;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较低,价格性工具失效。然后,本文试图从数量型货币工具的特点和中国金融市场化的程度两方面探寻这不一致性的深层次原因,结果发现利率管制和金融垄断不仅是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不一致的深层次原因,也是中国数量型工具使用效率高于价格型工具的原因。 但在从理论和计量两个方面分析了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相互背离的原因及影响之后发现,虽然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是在中国当前的经济背景下控制流动性的正确选择,但这并不代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国在长期中处理类似问题的唯一出路,更不用说是最佳出路。长期对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压制不用,势必会在长期中带来更多更久远的问题。所以,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改善利率发挥作用的微观基础,再加之汇率制度配套改革,综合使用货币政策数量型工具与价格型工具,才能从根本上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物价稳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