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双苯氟嗪的药代动力学和毒代动力学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kongct_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苯氟嗪是河北医科大学开发的哌嗪类钙通道拮抗剂,以往的研究表明双苯氟嗪能选择性地扩张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冠状动脉,对大鼠脑水肿有保护作用,对局灶性脑缺血和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均具有保护作用。体外实验表明双苯氟嗪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在对抗5-羟色胺诱导的猪基底动脉收缩实验中双苯氟嗪的药理作用强于同类药氟桂利嗪和桂利嗪。因此,双苯氟嗪有望开发成为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一类新药。考虑临床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常用的用药途径,新近我们将难溶于水的双苯氟嗪制成盐酸双苯氟嗪,大大提高了其水溶性,其注射液可血管内给药。本实验建立了RP-HPLC法测定血浆中盐酸双苯氟嗪的浓度,并系统研究了盐酸双苯氟嗪在Beagle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盐酸双苯氟嗪在大鼠的急性毒性和毒代动力学、盐酸双苯氟嗪在Beagle犬的毒代动力学以及盐酸双苯氟嗪在大鼠和犬肝微粒体代谢产物的测定,以揭示盐酸双苯氟嗪在动物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阐明盐酸双苯氟嗪的毒性表现和特征。上述非临床评价资料将为进一步开发盐酸双苯氟嗪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第一部分盐酸双苯氟嗪在Beagle犬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目的:研究盐酸双苯氟嗪在Beagle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了解盐酸双苯氟嗪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Beagle犬18只,随机分为低、中、高三个剂量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三个剂量组分别单次股静脉注射1.5、3.0和6.0 mg·kg-1的盐酸双苯氟嗪溶液,分别于给药后0、1、3、5、10、15、30 min, 1、2、4、8、12和24 h自后肢股静脉取血,9000×g离心10min分离血浆。Zorbax C8色谱柱为分析柱,流动相水相A为0.2%甲酸溶液,有机相B为甲醇/乙腈/甲酸(60:40:0.2),采用梯度洗脱方式,在36min内,B液含量从0升至65%;流速1ml·min-1;柱温40℃,紫外检测波长为254nm,氟桂利嗪为内标,应用3P97软件计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在所建立的RP-HPLC方法下,双苯氟嗪和氟桂利嗪的保留时间分别为32 min和34 min,标准曲线为Y=0.2225X-0.0037 (r=0.9999),在0.2-25 mg·L-1的血浆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血浆中最低检测限、最低定量限、提取回收率、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均符合药代动力学分析方法的要求。在室温和冷冻-解冻实验中,双苯氟嗪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按低、中、高三剂量单次静脉注射给药后,双苯氟嗪在Beagle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均符合开放二房室模型,低、中、高三个剂量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别为:T1/2β分别为24.7、24.2和29.6 h; AUC分别为0.44、1.12和2.86 mg·min·ml-1;Vc分别为1.30、1.22和1.28 L·kg-1;CL分别为3.4×10-3、2.7×10-3和2.1×10-3 L·kg-1·min-1。结论:本研究建立的RP-HPLC法能够满足盐酸双苯氟嗪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要求,静脉注射盐酸双苯氟嗪在犬体内消除过程属于两相消除, AUC与剂量呈线性相关。第二部分盐酸双苯氟嗪在大鼠的急性毒性和毒代动力学研究目的:研究大鼠单次静脉注射盐酸双苯氟嗪的急性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以了解其毒性作用的靶器官,同时研究其毒代动力学为毒性反应发生提供依据。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每组6只,雌雄各半,分别以5、6、10、15、25、30、35、40mg·kg-1的剂量尾静脉注射盐酸双苯氟嗪溶液。根据前期实验,选择安全剂量5mg·kg-1为起始剂量。对照组静脉注射溶剂。持续观察大鼠给药后2h的一般行为、临床表现以及死亡率,2h后每4h观察一次直至给药后24h,然后每天观察一次直至给药后14天。所有动物分别于给药前、给药后2、4、8、15天称量体重。死亡动物立即进行剖检,存活动物于末次观察后,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麻醉后腹主动脉放血后剖检。异常组织保存在10%的中性福尔马林溶液中,然后浸入石蜡油中,切片,苏木精和伊红染色,显微镜下检测组织切片。另取6只大鼠,雌雄各半,以最大耐受剂量30mg·kg-1静脉给药后,于给药后1h和24h内眦静脉取血后测定血液生化学指标,包括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BUN)、肌酸酐(CRE)、总胆固醇(TCHO)、葡萄糖(GLU)、白蛋白(ALB)、总蛋白(TP)、甘油酸酯(TG)、γ-谷氨酰(GGT)和肌酸激酶(CK)。144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48只,雌雄各半。三组大鼠分别以5、15、30 mg·kg-1的剂量尾静脉注射给予盐酸双苯氟嗪溶液。分别在给药后的0.08、0.16、0.25、0.5、1.0、2.0、8.0和24 h麻醉动物,腔静脉取血,分离血浆,-20℃保存备用。分离组织包括心、肝、脾、肺、肾、胰、脑、生殖器官,用生理盐水洗净表面血污,滤纸拭干,称重,用甲醇/水(1:1)制成1.0 g·ml-1匀浆,-20℃保存备用。RP-HPLC法测定血浆和组织匀浆中盐酸双苯氟嗪的浓度。结果:大鼠单次静脉注射盐酸双苯氟嗪的无毒反应剂量为5 mg·kg-1,最小毒性反应剂量为6 mg·kg-1,毒性反应症状于给药后立即出现,包括竖毛、全身颤抖、抽搐、眼充血、泡沫性痰、呼吸困难。在6~30 mg·kg-1剂量范围内,毒性反应症状在给药后20~60 min内逐渐减轻直至消失。在35 mg·kg-1,实验动物出现严重的毒性反应,6只受试动物中2只死亡,其它动物在给药1h后恢复正常。因此,最大耐受剂量为30 mg·kg-1,而最小致死剂量为35 mg·kg-1。在40 mg·kg-1剂量组,6只受试动物中3只在给药后20 min内死亡。所有存活动物在剩余的观察期限内均未表现出异常。实验过程中所有动物的体重未发生明显改变。给药后1h,30 mg·kg-1剂量组大鼠血液的AST、ALT、ALP、GLU、CK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其它参数包括T-BIL、BUN、CRE、TCHO、ALB、TP、TG、GGT没有显著差别。给药后24h,所有参数与对照组相比都没有差异。尸检结果显示死亡动物出现明显的肺充血现象,但存活动物并未观察到其它异常现象。组织病理学结果进一步显示出肺充血现象,大量血细胞浸入到肺泡壁中。毒代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静脉注射盐酸双苯氟嗪后,药时曲线显示出两相消除,拟合的药-时曲线符合静脉给药开放二房室模型。三个剂量的AUC分别为2.9、10.9、29.4μg?h?ml-1,AUC和剂量之间呈线性关系(r=0.9939)。T1/2α分别为14.5、36.0、23.8 min, T1/2β分别为11.2、11.6、23.3 h。T1/2β在30 mg·kg-1时显著增加。表观分布容积分别为3.34、3.54、1.96 L·kg-1,表明双苯氟嗪易分布到各组织中。所有组织的AUC与剂量均呈线性关系。肺中AUC水平最高,肺中三个剂量的AUC分别为8.9、26.2、52.9μg·h·ml-1 ,显著高于血浆中三个剂量的AUC水平(p<0.01)。脑、肾、胰的AUC和血浆AUC接近,而心、肝、脾、生殖AUC低于血浆AUC水平。三个剂量的肺、肾、脑的T1/2β均比同等剂量的血浆T1/2β长,在15和30mg·kg-1剂量组,肝和胰的T1/2β也长于血浆T1/2β。结论:静脉注射双苯氟嗪后,最大无毒剂量、最小毒性剂量、最大耐受剂量和最小致死剂量分别是5、6、30和35mg·kg-1。毒代动力学结果提示毒性症状严重程度与药物在体内的暴露呈线性关系。暴露水平最高的肺出现肺淤血现象。肾、脑、肝、胰的半衰期较长提示长期给药时这些组织可能成为药物蓄积的器官。临床生化学指标显示大剂量双苯氟嗪对肝脏和心脏有可逆性损伤。这些结果为设计长期毒性实验提供了参考信息。第三部分盐酸双苯氟嗪在Beagle犬体内的毒代动力学研究目的:研究盐酸双苯氟嗪在犬长期毒性实验的相伴毒代动力学,以了解大剂量连续给药情况下药物剂量与全身暴露量的关系以及盐酸双苯氟嗪在犬体内的可能蓄积的情况。方法:24只健康Beagle犬,雌雄兼用,体重8-10 kg,随机分为3组,每组雌雄各4只。给药前各取血制备空白血浆。三组动物分别按2.5、5.0和10.0 mg·kg-1三个剂量静脉滴注盐酸双苯氟嗪注射液(2ml·min-1),每天一次,连续给药4周。分别于首次(第一天)和末次给药(第27天)后0、5、10、15、30 min, 1、2、8和24 h自后肢静脉取血3ml,在9000×g离心10min分离血浆,保存在-20℃冰箱中。用HPLC方法测定血浆中盐酸双苯氟嗪的浓度。结果:Beagle犬分别以2.5、5.0、10mg·kg-1静脉滴注盐酸双苯氟嗪后,所得药时曲线符合开放二室模型。第一次取血后,三个剂量的CL分别为5.6、4.0、5.3 mL·kg-1·min-1,Vc分别为0.79、1.14、1.15 L·kg-1。三个剂量之间的CL和Vc没有显著差别。三个剂量的T1/2β分别为7.8、12.8、18.2 h,T1/2β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三个剂量的AUC分别为0.47、1.06、2.38 mg·min·ml-1,AUC和剂量呈线性关系(r=0.9996)。静脉滴注给药4周(第27天)后,三个剂量的CL分别为4.5、4.0、2.9 mL·kg-1·min-1,高剂量组的CL比低、中剂量组的CL略低,但没有统计学意义。三个剂量的Vc值分别为0.97、0.85、0.88 L·kg-1,没有显著性差别;三个剂量的T1/2β分别为11.7、14.2、18.0 h。T1/2β随着剂量增加而增加。三个剂量的AUC分别为0.61、1.42、3.74 mg·min·ml-1, AUC和剂量呈非线性关系。和第一次给药后相比,重复给药后高剂量组的AUC增加,Vc和CL降低,三个剂量组的T1/2β均没有明显变化。结论:毒代动力学结果表明单次静脉滴注盐酸双苯氟嗪后,在2.5、5.0、10 mg·kg-1剂量下,体内暴露量与用药剂量呈线性关系,而连续用药4周后,高剂量组体内暴露量与用药剂量呈非线性关系。造成非线性的主要原因是高剂量AUC的增加超过剂量增加的比例。可能是代谢发生饱和现象,长期给药后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药物在体内暴露量增加。第四部分盐酸双苯氟嗪在大鼠和犬体内、体外代谢研究目的:比较盐酸双苯氟嗪在大鼠和犬肝微粒体的代谢情况,并研究其在犬体内的代谢产物,了解盐酸双苯氟嗪可能的代谢种属差异。方法:差速离心法分离肝微粒体,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大鼠和犬微粒体蛋白的浓度,牛血清白蛋白为标准测定蛋白。盐酸双苯氟嗪用甲醇溶解,分别加入大鼠或犬肝微粒体中,混合物在37℃水浴箱中振荡孵育3min后,加入β-NADPH反应系统启动反应。反应液总体积为1 ml,盐酸双苯氟嗪、NADPH和微粒体蛋白的终浓度分别为1 mmol·L-1、1 mmol·L-1和1 mg·ml-1,反应液中甲醇的比例小于1%。反应时间为30 min。冰裕终止反应。空白对照样品中加入甲醇代替盐酸双苯氟嗪溶液。所有样品制备三个复管。以2.5 mg·kg-1的剂量静脉注射给予Beagle犬盐酸双苯氟嗪溶液,并于给药后30 min和1 h分别自后肢静脉取血,分离血浆,-20℃保存备用。收集给药后0-24 h的尿液,离心取上清,-20℃保存备用。LC-MS/MS测定盐酸双苯氟嗪的代谢产物。结果:反应体系孵育30 min后,盐酸双苯氟嗪在不同种属肝微粒体中代谢未见有性别差异。盐酸双苯氟嗪在大鼠肝微粒体中共生成8个代谢产物,分别为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M1)、4-羟基二苯甲酮(M2)、4-氟-γ-羟基苯丁酸(M3)、二苯甲醇(M4)、二苯甲酮(M5)、1-羟基二苯甲基-4-[3-(4-氟苯基)]-哌嗪(M6)、1-羟基二苯甲基-4-[3-(4-氟苯羟基)]-哌嗪(M7)、1-二苯甲基-4-[3-(4-氟苯甲基)]-哌嗪(M8);盐酸双苯氟嗪在犬肝微粒体中也生成8个代谢产物,除M1、M2、M3、M4、M5、M6、M8同大鼠微粒体中代谢产物外,另有1-羟基二苯甲基-4-[3-(4-氟苯甲基)]-哌嗪(M9),在大鼠微粒体中未检测到M9,而在犬微粒体中也未见M7生成。犬血浆中除原型药双苯氟嗪外,代谢产物为M1、M2、M3、M4、M5、M6,主要代谢产物为M1、M4和M6;尿液中检测到的代谢产物和血浆中相同,但尿液中主要代谢产物为M1、M2和M4。血浆和尿液中均未检测到M8和M9。结论:根据生成的代谢产物判断,盐酸双苯氟嗪在大鼠和犬的代谢途径为1-和4-氮脱烷基代谢以及苯环氧化和/或烷基化代谢。大鼠和犬共同的代谢产物为M1、M2、M3、M4、M5、M6和M8,不同的是大鼠肝微粒体中的M7而犬肝微粒体中为M9。大鼠微粒体中M6的量显著高于犬微粒体中M6的量,这可能是由于大鼠体内氧化酶的活性高于犬,氧化酶活性的差别也可以由M7存在于大鼠微粒体中而犬微粒体中未见。本研究提示盐酸双苯氟嗪在大鼠和犬微粒体中代谢具有种属差异。
其他文献
结合桥梁伸缩缝施工工序,从切缝开槽、型钢准备、伸缩缝运输及安装、混凝土浇筑及养护等多个角度论述了桥梁伸缩缝安装施工工艺及其质量控制要点,可为桥梁伸缩缝施工提供参考
"受艾滋病影响的失依儿童"的抗逆力在生成方面存在多元差异性,即同是面临父母因艾滋病去世,不同的个体所表现出的应对困境的能力存在差异;在养成中存在向光性扭曲,即在与环境匹
本文以滑动轴承支承的柔性转子系统为研究对象,仿真模拟实际机组高速旋转时滑动轴承-转子系统的自激振动情况。首先,基于有限元法建立单圆盘转子动力学模型,轴承非线性油膜力
为推动煤热解产物半焦在电站锅炉上的安全高效利用,在某300 MW机组煤粉锅炉上开展了大比例掺烧半焦的现场试验,对不同半焦掺烧比例下的锅炉性能及NOx排放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
基本谱减法在在低信噪比下滤波性能不佳,会有大量的噪声残留,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能量阈值的自适应谱减滤波算法,并进一步引入基于Teager能量算子的语音端点检测,实现低信噪比下
11月28日,由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19年全国废钢铁大会暨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六届八次理事扩大会在福州召开。会议共吸引了来自国家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