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汾河太原段鱼类资源状况、鱼体内重金属的分布及污染水平,本研究在汾河太原段上游、中游和下游各设3个采样点进行鱼类样品采集。分析了渔获物的种类组成、数量、体长、体重、肥满度及优势度等指标,并检测了汾河太原段6种主要鱼类的不同组织以及水体中的重金属含量,通过单因子污染指数(P_i)和综合污染指数(MPI)评测了6种主要鱼类不同组织中的污染水平,通过目标危害系数法(THQ)评估了6种鱼类可食用肌肉组织中的健康风险。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于9个采样点采集鱼样,共计354尾,经鉴定,所捕渔获物隶属2目3科10属,其中以鲤形目最多,2科共9种,占种类总数的90%;其次是鲈形目占种类总数的10%。对本次渔获物进行优势度(IRI)分析,结果发现,汾河太原段主要种有6种,分别是:麦穗鱼、彩石鲋、白条鱼、草鱼、棒花鱼和泥鳅;常见种有4种,分别是:鲫鱼、马口鱼、虾虎鱼和鲤鱼。(2)本研究通过分析全部渔获物的体长和体重发现,个体鱼样中体长和体重最大的均为草鱼,最小的均为彩石鲋。通过分析样本量较大的麦穗鱼、彩石鲋、白条鱼和棒花鱼4种鱼类的体长和体重间关系发现,麦穗鱼和白条鱼为等速增长,彩石鲋和棒花鱼为负异速生长。分析上述4种鱼类体长、体重与肥满度间的相关性发现,麦穗鱼和棒花鱼的体长与肥满度间无相关性,体重与肥满度间相关性极显著;白条鱼的体长、体重与肥满度间呈显著正相关;彩石鲋的体长、体重与肥满度间呈显著负相关,由此说明,白条鱼和彩石鲋的生长情况良好。(3)本研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汾河太原段水样中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Cd、As和Pb在上游、中游和下游水样中均被检出,只有Hg在中游水样中被检出。经统计分析发现,汾河太原段中游水体中的Hg、Cd、As和Pb含量均高于下游和上游。比较同一河段不同重金属的含量,发现上游和下游均为:As>Cd>Pb;中游为:As>Cd>Pb>Hg。(4)本研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汾河太原段6种主要鱼类(麦穗鱼、彩石鲋、白条鱼、草鱼、棒花鱼和泥鳅)的肌肉、鳃和肝脏组织中的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除泥鳅鱼鳃中As含量超标外,其它鱼类各组织中Hg、Cd、As和Pb含量均低于国家限量标准。此外,重金属元素在6种不同鱼类上述组织中的蓄积量均不相同。同种鱼类的不同组织器官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也有差异,4种重金属在6种鱼类的不同组织中的蓄积量普遍表现为肝脏中最高,肌肉中最低。(5)通过对汾河太原段6种主要鱼类的肌肉组织、鳃和肝脏的单因子污染指数(P_i)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种鱼类不同组织均受到Hg、Cd、As和Pb 4种重金属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As是6种鱼类不同组织中的主要污染元素。对上述6种鱼类不同组织的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MPI)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发现,除泥鳅的肌肉组织为轻度污染外,其它5种鱼类肌肉组织均无污染。6种鱼类鱼鳃和肝脏均无污染。其中,泥鳅上述不同组织的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值均高于其它鱼类,说明泥鳅受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通过对6种鱼类可食用肌肉组织中重金属潜在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6种鱼类目标危害系数(THQ)值均小于1,说明上述6种鱼类的食用安全性良好,对人体健康无明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