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就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特征之一,农村居民并没有完全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城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这些差距不仅体现在收入水平上,更体现在基础教育、健康、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调查表明,农村存在着收入水平普遍较低,教育水平低下,社会保障覆盖率低,基础设施较差等问题,这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严重影响了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因此,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现阶段社会转型时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自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被提出来以后,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便成了学术界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下展开研究的。首先,本文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角度对国内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其次,基于相对剥夺理论,从收入、基础教育、健康、就业和社会保障五个维度构建了指标体系。然后,分别测度2002年和2013农村相对于城镇在收入、基础教育、健康、就业和社会保障这五个维度上的群间相对剥夺,并重点对城乡之间这五个维度上的总体剥夺进行测度分析。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的结论,提出了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建议。实证结果表明:2013年和2002年相比,除了 2007年在社会保障维度的数据缺失无法比较之外,在收入维度上农村相对于城镇的相对剥夺是下降的,但是这两年在收入维度上的相对剥夺都是最大的,在就业维度的相对剥夺也是下降的,而在健康和教育维度的相对剥夺都是上升的,这说明城乡在享受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依然存在差距。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建议通过调整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和完善财政制度等方面来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