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拟以文献方法,辅以计算机统计方法,整理、分析古代治疗泄泻之方剂,总结古代泄泻证型分布的趋向性及古代泄泻组方用药的规律性,为临床医师辨证论治及科研工作者之新药研发,提供文献参考资料。 方法:从《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上下)》中收集汉代至民国以前治疗泄泻的方剂421首,利用MicrosoftExcel建立资料数据表,录入clementine软件,利用数据频数统计功能处理相关资料。 结果:(1)使用频次在14次以上的证型依次(由高到低)为脾胃虚弱证、脾胃虚寒证、肾阳虚衰证、脾肾阳虚证、脾虚湿盛证、湿困脾胃证、肾虚滑脱证、食滞胃肠证、肝郁脾虚证、湿热内蕴证。(2)使用频次在100次以上的药物类别依次(由高到低)为补虚药、温里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化湿药、收涩药、解表药、消食药、清热药。(3)单味药使用频次在50次以上的药物依次(由高到低)为白术、甘草、茯苓、干姜、人参、附子、木香、陈皮、厚朴、肉豆蔻、桂枝、山楂、苍术、泽泻、黄连。(4)使用频次在40次以上的药对依次(由高到低)有:茯苓配白术、白术配人参、白术配甘草、干姜配甘草、附子配干姜、白术配干姜、人参配干姜、人参配甘草、茯苓配甘草、茯苓配泽泻、人参配茯苓、泽泻配白术、附子配甘草、附子配人参。(5)三味药之药组中使用频次在25次以上的依次(由高到低)为人参白术茯苓、人参白术甘草、白术茯苓甘草、茯苓甘草人参、甘草人参干姜、白术人参干姜、茯苓猪苓泽泻、茯苓白术泽泻。(6)四味药之药组中使用频次在21次以上的依次(由高到低)为茯苓白术人参甘草、白术人参干姜甘草、茯苓白术猪苓泽泻。 结论:(1)古代泄泻的病因主要为: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肾阳虚衰,脾虚湿滞是古代泄泻发生的主要病机。(2)随着古代医家对泄泻病因病机的认识逐渐深入,关于古泄泻方的证型亦愈加具体与明晰,古代医家在创立古泄泻方的证型时体现了一定的继承性与创新性。(3)古代泄泻基本证型中,属实证者以湿困脾胃证、食滞胃肠证、湿热内蕴证、暑湿证、风寒湿阻证、水饮留肠证、肝气乘脾证、寒湿阻滞证为常见,属虚证者以脾胃虚弱证、脾胃虚寒证、肾阳虚衰证、脾肾阳虚证、肾虚滑脱证为常见,虚实夹杂以脾虚湿盛证、肝郁脾虚证、脾虚寒湿证、脾虚水困证、脾虚食滞证为多见。(4)温里药、补虚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收涩药、清热药、解表药、消食药的遣用,是古代中医治疗泄泻的基本配伍规律。其中最常使用的药物依次(由高到低)为白术、甘草、茯苓、干姜、人参、附子、木香、陈皮、厚朴、肉豆蔻、桂枝、山楂、苍术、泽泻、黄连。(5)古泄泻方二味药之药对中,使用频次居前5位的药对依次(由高到低)为白术配茯苓、白术配人参、白术配甘草、甘草配干姜、附子配干姜。三味药之药组中,使用频次居前3位的药组依次(由高到低)为人参白术茯苓、人参白术甘草、白术茯苓甘草。四味药之药组中,使用频次居前2位的药组依次(由高到低)为茯苓白术人参甘草、白术人参干姜甘草。由此看来在二味药之药对、三味药之药组和四味药之药组中,使用频次居前几位的药组中,多为白术、人参、甘草、茯苓、干姜等之排列组合,提示古代泄泻治疗多遣用健脾益气药、化湿利水药、温中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