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现于金元两朝的道士词,是词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中金代道士词包含了道士词的产生、兴盛及出现文人化倾向几个重要阶段,全真教的重要代表人物如“七真”也主要生活在金代,并且有大量词作传世,尤其王喆开启了全真诗词之风。所以本文将研究范围锁定在金代的13家道士词人,从道士词的产生背景、内容综述、艺术形式及影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等方面对道士词作了粗浅的研究。 一、道士词产生的背景: (一)全真教在金代兴起的原因:全真教在中国北方这块土地上兴起,绝非偶然,是道教自身的发展要求以及大的时代风会共同影响的结果。从道教自身的发展来看,传统道教发展到北宋时期,暴露出的许多问题将其发展推向了改革的边缘;从大的时代背景而言,宋金时期尖锐的民族矛盾是全真教产生的直接契机。 (二)全真教有别于传统道教的特点:首先是三教圆融思想。全真兼采儒、释、道三家思想,应社会思潮所需创建了一套崭新的教理;其次全真教还倡导识心见性的内丹学说。他们直承钟离权、吕洞宾一系的内丹理论而来,兼采禅宗理论,将道、心、性贯通;全真教还建立了以孝慈为本的宗教伦理道德体系。 (三)全真教徒的成分构成。王喆在创教之初即将全真教的传播人群定位在社会的中下阶层,分析全真词也可看出,其中有大量词作是面向社会中下层百姓的赠答劝化之词,包括一部分与女信徒的赠答之作;同时,全真又十分注重结交、吸纳文学之士,在全真教中形成了一个有着较高文化修养的阶层,他们成了全真教宣传教旨、弘化教义、以诗词倡道的主力。 (四)全真教的传播方式。全真教大规模发展教徒采用的是社(会)的形式,这是由其教众的特点所决定的。通过社(会)这种组织形式,由师父亲自宣讲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还可在短期内发展大批教徒。与此同时全真的上层教徒还大量用词来传教,词经过唐宋两代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为社会各阶层熟知、喜爱的艺术形式;而无论是从道旨的传播、接受看,还是从道旨与词体特征的吻合度来看,词都不失为一种极佳的传教工具。但需要明确的是,全真教徒并不仅仅以词传教,他们传教的方式还有诗、疏、榜文、问答等多种文字形式。 从另一方面而言,道士词作虽自唐代就有,但那些道士词往往记载的是修炼的歌诀,用语晦涩,读者为已入道的教徒,而非普通大众;作词是为记载修炼之法,而非为劝化世人。所以,严格地说,以词传教、教化世人,当始自全真。 二、金代全真道士词内容综述 唐圭璋先生所编《全金元词》对金元道士词作了较完备的收录,其中金代全真道士词13家2700余首,内容大致可分为赠答劝化之作、纯粹咏道之作、借咏物以明道之作及叹世之作四个基本类型。这几类词虽都是弘化教义之作,但隐含着较丰富的内涵: (一)强烈的生命忧患意识:全真道士词流露出较强的生命忧患意识,他们以大量词作表现现世尽苦、人生如梦的主题,否定人生价值,鄙弃俗世所追求的功名利禄、酒色财气甚至人的肉体,他们希望通过苦行僧式的修炼成仙了道,强烈的生命忧患意识之后隐藏的是愤世、离世的苦修者形象。 (二)对于超脱生死、自由无碍的神仙境界的向往:全真道在以词揭示人生的空幻虚无的同时,还积极鼓吹隐修悟道时精神的高雅脱俗和恬静纯洁,大肆渲染仙界的逍遥之乐。 (三)澄心去欲、明心见性的修仙之法:全真教认为修炼的关键就是“清静”二字。因此他们认为要修行须先摒除一切尘俗之累,澄心去欲,然后控制住“心猿意马”,内炼心性;同时还须以身体为鼎炉炼自己的精、气、神,以了达性命。全真家还注重德行的修养,认为这也是修仙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金代全真道士词的艺术形式及影响 全真词受柳永及民间词风的影响,呈现出鲜明的俗化倾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金代全真道士词人常以民间俗语甚至谣谚入曲,大量采用民谣、民间歌曲的语言结构形式,使全真道士词呈现出与文人词迥然不同的埋俗、类曲的词风。其次,全真词中大量运用比喻、双关、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以警醒顽俗、劝世阐道,收到了形象生动、言但旨浅的艺术效果,咏物类词尤为突出。全真教徒还大量创建、改制词牌,无论是新创调还是旧调换新名都或带有鲜明的民歌色彩,或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词中还较多地保留了和声之法,可以推知,金代道士词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仍然可歌。 四、金代全真教道士词典型作家略论 金代全真教道士词人有词传世的有13位,其中王品不仅是全真教祖,还是全真以词倡道的始作俑者,全真道士词作的内容、风格多仿效之。王品词常杂埋语,形式多样,表现出较浓厚的民间文化色彩;马饪是其中词作最多的一位,他以词证道的观念和词风都与王品接近;与马饪的谨承师风不同,邱处机不仅在全真教义上有了大的发展,他的词也体现出鲜明的文人化倾向。 五、全真教道士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全真教道士词类曲的特征较为突出,这种特征表明全真道士词在文学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这一点也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全真道士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