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话学肇始于19世纪,兴盛于20世纪初,而该时期的汉学研究也处于业余汉学向专业化汉学的过渡时期。同时,19世纪初中国近现代化报纸产生,西方的民俗学研究刚刚起步。在殖民主义与西学东渐大背景下,传教士、外交官、商人等来到中国,通过报刊等媒介对外译介和传播中国社会、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大部分报刊旨在译介中国,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便于外国人与中国通商、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英文报刊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整理和研究19世纪在华英文报刊中的中国神话故事,从阐释学的视角通过五个章节来呈现中国神话跨文化传播的特征。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以及创新思路。第二章,从19世纪中国神话传播的载体入手,分析19世纪中国神话跨文化传播的报刊特征与传播意义。第三章,分析19世纪在华英文报刊中的中国神话跨文化传播特征,该部分从传播者、传播主题、传播内容特征等角度分析。第四章,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国神话的解读,从神话人物、神话观念、元素等角度分析中国神话故事的解读。第五章分析中国神话故事跨文化传播的重构。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用阐释学的视角分析19世纪在华英文报刊中的中国神话故事的跨文化传播,诠释学着眼于跨文化传播的理解与意义建构,强调从视域,也就是从特定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语境去理解跨文化现象。研究发现,在诠释学视阈下,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的制约、理解的历史性和由此而产生的偏见是神话故事传播变异的根源。在诠释学视阈下,传播者的文化身份、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和跨文化中的文化差异等因素对中国神话的解读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无论是文化输出国还是文化输入国的传播者,都务必要克服理解的历史性的局限性,发挥传播者自身的文化身份的积极作用,优化传播策略,正确处理文化差异,在传播活动中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出发,才能够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向英语世界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