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阔叶红松林是我国东北东部山区的地带性顶级植被,但由于上世纪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原始阔叶红松林多被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所取代。通过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可加快林下红松恢复,加速阔叶红松林演替进程,因此对于红松光合生理机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探讨人工促进红松天然更新的可行性及不同采伐强度对红松人工移植苗的生理影响,本研究对比了东北东部山区针阔混交林不同采伐强度样地红松人工移植苗和红松天然苗光合生理特征,以及不同季节遮荫对红松幼苗的存活、生理、生长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红松人工移植苗和红松天然苗的光合生理表现无显著差异,6-7年红松人工移植苗在林内适应良好;(2)在对照样地、轻度采伐样地、中度采伐样地、重度采伐样地中,6年生红松人工移植苗在中度采伐样地(郁闭度0.6)的最大光化学效率显著低于对照样地(郁闭度0.9)和轻度采伐样地(郁闭度0.8),7年生红松人工移植苗在中度采伐样地的光合效率最低,因此红松人工移植苗在中度采伐样地的光合表现较差;(3)非生长季遮荫和全年遮荫的红松幼苗成活率低,在造林实践中不建议将红松幼苗栽植于以针叶树种为主、全年郁闭度高的林分。研究从光合生理角度探讨了红松人工移植苗在不同采伐样地下的适应性,结果可为东北针阔混交林人工促进红松更新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