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同与话语重构——丁玲解放区时期思想与文学研究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m_19780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的关系上,丁玲是一个典型的个案。 关于丁玲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的身份认同,其复杂的过程及其内心的矛盾、痛苦、焦灼,以及她的身份嬗变对于文学书写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至今尚无人作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丁玲的革命认同,虽萌生于左联时期,却是经过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长期磨砺,在解放区曲折迂回的发展中走向成熟与坚定的。因此,我选择了丁玲在1937-1949年间对于革命救亡、启蒙、主流意识形态的身份认同作为我硕士论文的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利用文化研究的理论资源,从身份认同的角度切入,探讨丁玲在革命认同过程中的身份嬗变、其引发的话语重构现象与意识形态的密切关系,即文化身份、文学话语与政治权力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深入分析她的认同焦虑与话语裂隙来窥探丁玲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的复杂关系及其文艺与政治的悖论;从而揭示了“丁玲现象”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本文试图以知人论世的态度,文本细读与文化批评相结合的方法,重建作家、文本与外部世界的真实关系,并尝试利用版本研究成果与文化批评相结合,开拓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路径。
其他文献
“有”字句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语言点之一,同时其在话语交际中的使用率也很高,贯穿于人们的交际中。文章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以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为理论指导,收集中亚留学生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作家,她的作品创作中都蕴含着她对生命、对人性、对文明的思索,她具有极高的思想修养与艺术修养。 张爱玲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具有与
现代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科学技术在为人类创造了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作为一种已经成形的工具理性,它的恶性膨胀导致人类文明出现偏颇,使得人类惟一赖
本文以吉尔吉斯斯坦米粮川东干族为研究对象,以语言学习、语言文字的使用和民族生活情况为研究领域,在借鉴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研法、个案分析法
内地都市情感剧因其与社会现实生活高度契合的特征,占据了内地电视剧年生产总量近三分之一,2009年以来,该类型的创作逐渐进入成熟期。本文以文本分析、文化研究作为主要的研
波德莱尔是法国19世纪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他最早对美学现代性定义并将目光转向了城市题材,在文明更替的冲撞中寻找诗歌的现代价值。“游荡者”是诗人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