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的关系上,丁玲是一个典型的个案。
关于丁玲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的身份认同,其复杂的过程及其内心的矛盾、痛苦、焦灼,以及她的身份嬗变对于文学书写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至今尚无人作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丁玲的革命认同,虽萌生于左联时期,却是经过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长期磨砺,在解放区曲折迂回的发展中走向成熟与坚定的。因此,我选择了丁玲在1937-1949年间对于革命救亡、启蒙、主流意识形态的身份认同作为我硕士论文的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利用文化研究的理论资源,从身份认同的角度切入,探讨丁玲在革命认同过程中的身份嬗变、其引发的话语重构现象与意识形态的密切关系,即文化身份、文学话语与政治权力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深入分析她的认同焦虑与话语裂隙来窥探丁玲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的复杂关系及其文艺与政治的悖论;从而揭示了“丁玲现象”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本文试图以知人论世的态度,文本细读与文化批评相结合的方法,重建作家、文本与外部世界的真实关系,并尝试利用版本研究成果与文化批评相结合,开拓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