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草原是我国北疆重要的生态屏障,同样也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近年来,草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草原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严重制约草原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畜产品需求的持续增加,草原区生态环境累积效应不断加强,草原区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地区可持续发展乃至区域生态安全的重大隐患,草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已迫在眉睫。基于上述背景,在内蒙古土地资源数量与质量生态监测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创新团队和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课题“重点区域土地生态状况与评估”支持下,本文以锡林郭勒草原区为例,借助遥感与GIS技术,综合运用土地利用变化学、景观生态学、生态影响评价等原理与方法,系统地分析锡林郭勒草原区土地生态质量指标体系与方法,综合评价锡林郭勒草原区土地生态质量状况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本文的主要结果如下:(1)从影响研究区土地生态状况的自然、经济、生态等因素入手,构建锡林郭勒草原区土地生态状况三级评估指标体系,包含4个准则层、11个指标层和36个元指标。(2)研究区土地生态状况元指标现状值反映出研究区生态状况受自然气候条件的控制较强,且具有明显的由东部、东南部向西部、西北部质量递减的规律。局部地区的土地生态状况受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显现出不同的退化特征。(3)评价得出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分值范围为0.0549-0.2708,采用土地生态状况综合分值反映出研究区土地生态状况质量总体较差,且处于较不安全状态土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比例高达80%,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由高至低面积逐渐增大。(4)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锡林郭勒草原区土地生态状况的主要元指标有13个,分别是年均降水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指数、有林地与防护林比例、生态基础设施用地比例、压占土地比例、林地年均退化率、草地年均退化率、水域年均减少率、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面积年增加率、人口与生态用地增长贡献率、地区生产总值与生态用地增长贡献率。(5)13个主要元指标标准化值与综合分值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生态状况评估综合分值的大小与年均降水量、土壤有机质、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指数、有林地与防护林比例5个元指标具有极显著的线性相关性,与地区生产总值与生态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元指标有显著线性相关性,与剩余7个元指标相关性无明显规律。影响锡林郭勒草原区土地生态状况的主要障碍因素为土地生态状况基础性指标和结构性指标,说明气候条件脆弱、土壤贫瘠加之没有因地而宜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制约当地土地生态状况良性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6)典型区(锡林浩特市)土地利用变化明显,各项土地利用变化指标显示2000-2005年和2005-2010年是土地利用变化最大的10年,国家政策成为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典型区(锡林浩特市)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均>0,土地利用程度逐年提高,说明锡林浩特市目前正处于土地利用的上升发展时期,地区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典型区(锡林浩特市)在1980-201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断增加,尤其2005-2010年,增加量较前两个时段大。